因此,公司便组织人力对第三代华夏之光进行开发,一个10人攻关H3小组就此成立。
“水滴涟漪”属于中华汽车的专利,作为华夏汽车不方便使用,所以华夏汽车得找出新的造型语言。
但在这之前,要对新一代华夏之光进行彻底的设计,除了动力系统不变外,底盘、外观、内饰都要做大调整。
“底盘设计上要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源自铃木的底盘使用了螺丝弹簧的后悬架,舒适性好但是装载能力差。据调研,我国的消费者都希望能够‘多拉快跑’,因此后悬架我建议换成钢板弹簧的后悬架,装载能力至少提高三倍。”
一位设计师根据用户反馈如此建议道。
“调查发现,购买我们微车的客户许多都有货运的需要,他们对货运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过客运。因此我建议改变车内地板两级台阶的设计,改成从车头到车尾都在同一个平面,更加有利于装卸货物。”
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就是这次全新华夏之光要求的设计原则。除了底盘,在内饰上也响应客户的需求,做出符合国情的更改。
开发小组的工程师们在会议上讨论道。
跟C3中外合作开发模式不同,H3全部由中方设计师开发,因此他们对新车型进行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
“微车的顾客要求不高,我们没有像中华轿车般巨大的压力,所以可以放开手脚干。”
马晓飞年逾三十五岁,从中央美院毕业的他进入一汽工作多年,在凌云智决意南下时,他打起行囊跟随。
那么多年来,他还没有任何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不过却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华夏之光自诞生起他便一直参与,这次H3项目就由他来牵头带队。
“传统微面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更大更宽的车体空间,因此H3项目我们将塑造宽体大微面的概念。在长宽高方面加大尺寸,成为市场第一个大微面概念的创造者!”
大微面是H3项目主打的亮点之一,长宽高4200/1695/1930mm的整体尺寸比原有3695/1495/1860mm要大得多了。
底盘、内饰、形状大小这些关键点都确定,就差外形设计语言迟迟定不下来。
“顾客吐槽原有的明光铠造型很像猪鼻子,因此我们得换一个更好看的车头。”
最终,由马晓飞提议的“烽火长城”取代了明光铠,成为H3的外形设计语言。
车头采用了万里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屹立不倒的灵感,结合烽火台两两相连的独特造型,创造出“烽火长城”的设计之道。
两大犹如城垛连在一起的进气格栅外形,中网采用城墙内部四方砖块堆砌线条,让人一看就知道跟长城相关。再搭配烽火台左右相连的前雾灯镀铬饰条,构成了硬朗敦厚的造型风格。 跟“水滴涟漪”带有江南气息的概念相比,“烽火长城”多了一分北国风光的豪迈。
尽管精细程度有所欠缺,但自北南下的马晓飞还是用自己多年的厚积薄发,造就了华夏汽车新的设计语言——“烽火长城”。
这个概念造型用在华夏之光这样客货两用的车上,似乎十分贴切,坚厚朴实中带着不凡,让人一看就有一种心理亲近感。
本来韩皓对H3项目组的期待也就是60分水平,作为一款微面你不能要求太高,售价在5万以下的成本限定了,在保证耐用前提下要省略掉许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但这次H3项目组的方案却大有突破,不但开创了大微面的概念,还弄出华夏汽车新的设计传承。
如果不是凌云智力荐,韩皓是不会注意到像马晓飞这样的工兵型设计师,他勤勤恳恳,没有独自承担过重大项目工作经历。从他的简历中,你看不出任何闪光的地方,按部就班随大流工作。
在赵春雷一鸣惊人时,他默默在一旁打下手做着辅助工种。
千里马常有,伯乐真是难找。
像他这样耐得住寂寞大器晚成,三十五岁才崭露头角的设计师在行业中算是罕见。
“这没什么,我在一汽时已经习惯了。当年带我的师傅在一汽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到退休也没一件像样的作品留下,跟他相比我算是十分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