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_作者:榕之子(820)

2020-07-20 榕之子

    在国内汽车界寒冬来临之时,国外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率先宣布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了产能过剩阶段。他们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现有整车生产能力约为800万辆,在建的产能220万辆,建成累计将突破1020万辆的大关。而在此之外,还有一大群企业宣布进军汽车产业,加上原有厂家宣布扩充产能,这些正在准备投资的产能也达到近1000万辆。

    2003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400万辆,而市场预计到2010年才可能达到1000万辆的规模,面对未来几年形成2000万辆生产规模的推算,因此罗兰贝格得出中国汽车产量过剩的结论,认为中国政府应该果断采取宏观调控措施。

    随后高盛、花旗银行也发出声音,同意中国汽车产量过剩的论断,认为宏观调控不可避免。

    在国务院内部,对中国汽车产量是否过剩也在进行争论。

    之前宏观调控放了汽车行业一马,没想到一段时间之后,汽车行业出现了滞销情况。

    “各地纷纷上马汽车项目,尤其是轿车行业拼命扩张,计划产能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国家的需求,必须要尽快对汽车行业进行调控。尤其对进军汽车行业的民企,要关上大门提高门槛,现在10万元以下SUV市场做烂,就是他们一窝蜂涌进来的恶果。”

    有人主张宏观调控汽车行业,不能放开让各地胡乱上项目,导致资源浪费。

    “我们国家还没有进入汽车社会,现在一刀切的调控对汽车行业健康发展不利。对当前的市场现状,要理性看待。一方面是刚才说的10万元以下自主品牌SUV卖不掉,另一方面是中华、广本、现代等品牌汽车依旧供不应求。

    要说过剩,我认为现在是结构性过剩。

    一方面个别企业产品持续热销,排队加价现象依旧存在。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企业滞销,库存大量增加,被迫打起了价格战。

    因此,我们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一起作用。一只手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进来,控制新增产能。另一只手要加快对现有汽车行业结构重组,鼓励兼并重组,清理无效产能。

    双手打起组合拳,才能解决当前结构性过剩的难题。”

    这是另外一方的观点,他们主张调控可以,但踩刹车要点刹,而不是急刹。

    国外咨询公司提醒说中国汽车产量过剩,这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全信。中国的事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要实事求是,在汽车还没有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就一刀切限制的话,最终受伤的可能还是中国经济。

    最终,首长们采信了后一种观点,决定继续鼓励汽车行业发展,让其进入千家万户。但局部调控还是要执行,为汽车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千呼万唤的国务院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终于出炉,10年前颁布的94版《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废除,新的政策将决定中国未来10年的发展路线。

    不过自此之前,商务部率先发布了一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国际汽车巨头通过其在国内合资公司,已经占据中国85%以上的轿车市场。

    在这15%市场份额中,仅有中华、红旗、奇瑞、华晨等自主品牌在苦苦支撑,面临着国际汽车巨头的围追堵截。如果不是中华集团发力,这个数字还将更加难看。

    另外还有一个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的结论,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极弱,远远落后于美日德韩四国。当今中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分别是美国的41.7%,日A本的42.4%,德国的47.3%以及韩国的61.6%。

    “合资20年来,外资进入虽然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但中国未能逐步培养建立起自主开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从长期来看,这给我国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重大不良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

    调研报告的最终总结,说出了中国汽车行业最急需的问题。

    因此,2004最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发布的首要目标,就是推动中国汽车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鼓励打造发展自主汽车品牌。

    打造自主品牌,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接下来10年内的主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