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传令下去,三十分钟京营立刻上城守卫,一方面派出去几路信使,以最快速度去联络女真人,蒙古人。
指望大明自己的军事力量是没可能了,一直被视为顶梁柱的三边精锐一战尽没,卫所军什么的就更不用想了,现在,他们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外族身上,至于人请来之后会有多大后患。
这并不在几人的考虑之中,一来,外族很难在汉人的中原站稳脚跟,之前几次打到北京城,还不都是乖乖撤了回去,二来,即便真的被外族占了天下,也亏待不了他们这些世家大族。
从五胡乱华开始,到元朝时期,还是要尊孔圣人,真正治理天下的掌权者,还都是他们这些汉人,至于那些异族,只需要混吃等死即可,泱泱大华夏,天华物宝,富有四海,养活一点点混吃等死的异族根本就是轻而易举。
真正的大害是王轩,无论是普及教育,还是增加官员数量细分权利,亦或者打破皇权不下乡的传统,加增商税,重新厘定田亩……任何一个政策,都是在挖他们的根基,若真让王轩做了天下,那才是他们的末日。
当然,这只能说他们眼界太小,即便是到了现代,家族依旧是家族,该权倾天下依旧权倾天下,只是隐遁于末后罢了。
……
没在关注那些武林中人,王轩带着东方不败返回了军中,此时,大战已经结束,剩下的无非就是收拢俘虏之类的事罢了,这些小事就不需要王轩在去操心了。
此时,整个京城已经彻底乱了,交战之前,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这场战争的结果,毕竟,战争胜负就代表着未来大明的走向,而大明未来如何发展,跟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
京城之中权贵无数,有当年跟着朱棣打天下的勋贵,有朝中官员大臣的府邸,这么多人,心思各异,根本不能概述。
勋贵中也有仇视王轩的,这基本都是土木堡之变后投靠文官阵营者,本身就算是勋贵集团的背叛者,他们掌控大明兵权,若是王轩上位,他们肯定是要被夺权的,所以,对王轩的政策心怀结缔也在情理之中。
而文官集团中,有得意者,便有失落者,便是阉人势大的时候,都有文人去认祖归宗,甘愿为其走狗,更何况换成王轩了,这些人做着王轩改朝换代,登九五之尊之后,他们就是从龙之臣的美梦。
便是京城之中的二十万京营士卒,其中不少也盼着王轩进城,其中有人想加入王轩军中,待遇够好,粮饷够足,有的人厌倦军中生活,想着脱离军籍,王轩的精兵政策世人皆知,只要选不上,便能拿一笔遣散银子,王轩一贯大手笔,报以期待着不在少数。
这些东西,忽然在十几天前便在军中流传开来,人尽皆知,这却是有人在暗中推动了。
整个北京城,唯一最丧的便是宫中了,改朝换代对宫中之人伤害最好,不说被一网打尽全部死绝,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听到杨鹤全军惨败,王轩大获全胜的消息之后,整个宫中除了醉红尘的这里,几乎陷入一片哀嚎。
人心,永远都是最杂乱的不堪的,所以才叫心脏,心是心灵的新,脏是肮脏的脏。 最近一个月,李善堂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从檄文传到京城来之后,李善堂比之前更加嘚瑟起来。
一天到晚,不是在拜访这个,就是在拜访那个,或者干脆就是在府邸之内接待其他访客,几乎就是明目张胆地打出王轩的旗号在招摇了。
问题是,上到皇室,下到四大党派,却好似睁眼瞎一样,就是看不见。
泰昌驾崩,天启登基,现在的天启虽然还没成功转职木匠,但其本身也握不到什么权利了。
本应该受天启朱由校乳母客氏影响,而进阶司礼监大太监的魏忠贤,权势也不如历史上那么大了,醉红尘后两年对朱由校百般照顾,让这个有严重恋母情节的皇帝转移了不少情感在醉红尘身上。
有王轩派遣进宫的小太监协助,醉红尘势力上虽不如客氏,却也相差不大。
缺了魏忠贤这么一个大字不认的权阉对抗那些朝中大臣,大权绝大部分落在了内阁手里,有一种说法,魏忠贤死责大明亡,也是有一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