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老了,还有诸位大臣能伸手扶上一把,可如今我大魏大厦将倾,谁人与之相扶!谁人与之相扶啊......”
悲从中来,不由得老泪纵横,哭至悲伤境地,满朝文武尽皆默哀。
突然周正中嘴里发出一阵猛烈的咳嗽,身子软软的向右倒了下去。
“大人,阁老大人。”两旁众人此刻才醒觉什么,嘴里呼喊着,齐齐走上前去。
不知是谁的手,悄然探到了周阁老鼻下,又不知是谁把住了周大人的脉搏。
史书上也未理顺此刻是礼部还是吏部的尚书大人喊了一声:“周阁老,气绝了。”即使未见此场面,也知其必然是震惊或呆滞的。
大魏英武六年,是日寒冬深冷,于整个大魏来说亦是冬天。
在史书中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中书舍阁老周正中,于这一天,金殿逝世,与魏武帝的君臣缘分走到尽头。
死时百官齐哀,青平长街上的积雪,愈厚了几分。
内殿,齐闲在确定了周阁老的死讯之后,迅速走入殿中,向皇上行礼后道:“启禀圣上,周大人他病重难反,病体难愈,已然在殿中气绝身亡了。”
微微垂着头,齐闲也没能看清此时皇上的脸色,只是安静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听圣上以沙哑的声音道:“着礼部敲钟,奏哀乐,阁老尸身入钊庭山,追谥号,追谥号......”
这个谥号,皇上许是想了很久,才缓缓说道:“就谥号‘正中’吧。”
闻言齐闲讶然抬头,古往今来从无以人名为谥的例子啊,嘴上还是应道:“是。”
别说齐闲不明白圣上此举是何意,就是历史也不懂魏武帝给这位死谏重臣如此谥号是何意,众说纷纭。
周正中生前官至中书舍章事,获封太傅太师少保,无论官职封号都位极人臣,死后皇宫敲响丧钟,鸣钟十二声,昭告天下,一位朝廷栋梁重臣的去世。
哀乐仪仗绕整个皇城主街一日,百姓无论妇女黄发垂髫,尽皆立在门前默然。
由于周正中膝下无儿无女,离世的突然也未曾留下遗书,所以经礼部清点周府。
财物绢帛等少之又少,却获古书文典竹简等足足两大牛车,无论仆从婢女,皆是周阁老所收养的孤儿。
经手过那么多的朝廷重臣,官宦之家的礼部尚书,此时站在周府门前回首望着头上匾额,满脸肃穆,深深的鞠了一躬轻声道:
“您给大魏百姓当了一生牛马,辛苦了。” 中书舍章事周正中,两朝重臣,生前功绩显著,世有论断。
后世三百年出一文人姓柳名寒青,学史读到史学大家史盛太为周正中立的传时,下笔写了一语,曰周阁老:大魏皇朝最后的脊骨。
遥记当年,那个满头黑发一腔热血,连中三元,更是在金殿之上策论榜首一举得名,时有惊世言论,治国安邦之良策的周正中,是如何的气宇轩昂。
打那以后,便被前任皇帝以为肱骨重臣,直至当今圣上,依旧重用。
只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是当今圣上,即使是忠心赤胆的阁老大人,亦是不能免俗啊。
乘轿行在回去的路上,礼部尚书看着手中竹简,一时间颇多感慨。
到的此时此刻,他再回顾圣上继位这些年来所发生的事情,又有了不同感受。
往日迷蒙云雾,今日得窥一些真容,越是深想,越有些心惊胆寒,甚至,更怕自己难以善终。
礼部尚书手中这竹简有些年头了,却被阁老大人保护良好。
约莫是数百年前的产物,记的是当时的风土人情,也不知是哪位才子写就,言辞颇具文采,看罢一卷又拿起另外一卷,尚书大人一时怔怔。
没有任何人注意到,早早的便有一个女子背上行囊,从周阁老府上后门悄然离去。
如周阁老这般人物,上金殿之前,当真没留下遗书一封吗?
既存死之心,岂能不料那身后之事。
不过君无戏言,自朝会之后,往后三日,圣上当真没有早朝,闲在家中的文武百官们,各个心怀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