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心里暗暗赞许,这可真是有几分仁慈,也盼着这些姐妹们积德行善,能为以后多添些福报。
黛玉便想告辞家去,偏偏贾母身子不大好,请了太医院大夫来瞧,不知道是在园里被冲撞了还是听了黛玉那一番话心里不爽快,黛玉心里愧疚,又亲自侍奉汤药后,没想到宝钗打发人叫她。
黛玉一头纳闷,进了门宝钗便坐下,笑道:“你还不给我跪下!我要审你呢。”
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
头疯了!审我什么?”
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屋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罢。”
说着便一五一十就将黛玉读《西厢》的事情揭发出来,黛玉忽得醒悟,原来是这一出,她素来喜其辞藻动人,因而少不得读几本,还当什么事情呢?
宝钗丝毫没有察觉到黛玉的心思,还在那里说:“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黛玉听完就觉得好笑,可叹自己从前却因为她这几句劝把宝钗当成自己人,自此放下成见,对她掏心掏肺了!
宝钗七八岁就读《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了,可如今倒不让黛玉读?呔得虚伪。
又冠冕堂皇“担心此书读了移了性情”,说到底还不是担心黛玉生了男女情思,跟宝玉情投意合罢了。
黛玉心里冷笑,你管不住宝玉,便来管我?
先不说她如今对宝玉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心思,宝钗这虚伪的样子,便引得她心里不快。
当下也只淡淡一笑,道是受教了。
瞧着贾母无事,黛玉便寻了个时机告辞,自然回家去了。
她到家便忙着筹备白先生的婚礼,哪里还有心思管那些贾家和薛家的事情,倒把贾家抛之脑后。
倒是凤姐儿给她捎了几回话问她可有什么帮得上的,凤姐是理家一把好手,黛玉便不客气,约了她过来相帮一二。
待到白先生迎进家门,又是一阵忙乱,贾母如今身子不大好,心情也不畅快,因而没来林家道贺。
作者有话要说: 抱歉这两天没更新,因为汤圆生病了,冒着疫情还去了趟医院,开了一千块钱的药(心疼小钱钱)
所以也没做啥好吃的,就熬了点绿豆粥喝。
最近为了写结局读了吴氏红楼梦,第一眼敲上去是假的,假的不得了,读来读去却觉得无限价值,
单是那个情榜,还有那21条批注,便价值无穷。
但是里面结局太惨了,惨不忍睹,看得汤圆毛骨悚然。
啊啊啊啊……到底写哪个结局,真让我头疼。
其实就是这哀鸿遍野的场景才符合它被禁的理由,要不然同样是黄书,为何《金瓶梅》一章也没漏呢?
而且前八十回很多诡异的场景(比如叹息啊,比如镜中见甄宝玉啊,)跟后头也能对上
我个人倾向于这是初本,后人将它改成风和细雨的后宅文
但是在前文的部分地方还是能看出一些违和的痕迹(有一丝黑色调)
都恨红楼梦未完
但看到完本
谁敢信呢?
其实贾瑞照镜那里作者已经写得很清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书方法,是红粉还是骷髅,就是读者的问题
一本石头客观记录下来的《石头记》,有人读作繁花锦簇的《风月宝鉴》,有人读作处处皆一场幻梦的《红楼梦》,断看你怎么解读。
唏嘘啊。王夫人并邢夫人也未到来, 倒是王熙凤和贾琏夫妻前来,王熙凤还带着几位姐妹一并过来。
府中热热闹闹做婚宴,黛玉自然无法分出太多神来,好在安媚儿娘亲安夫人以林大人外家的身份前来相帮在外头周旋, 不然黛玉一个女儿家, 出面操持自己父亲的婚事, 怎么说都别扭呢。
大婚这天,黛玉只须在后面陪伴着几位姐妹便好, 倒也热热闹闹过了这一天。
白先生很是循规蹈矩,第二天还以继室礼给黛玉母亲牌位敬了茶。
之后她和林如海便一人住在东院, 一人住在西院, 彼此连不必要的话都不多说一句。
林如海有心给她做些体面,便在第二天让黛玉将府上的管家权都交给了她,白先生也无推辞, 收下钥匙对牌, 也不使自己的人, 倒全用黛玉的人, 每月的十五便将府中的账册交于林如海和黛玉二人过目,行事坦坦荡荡。
林如海和黛玉自然极是信得过白先生,黛玉索性将家中诸事大都交给白先生, 如此一来她便闲下来许多。
晴雯见她百无聊赖,便问她:“先前说卢沟晓月,我们还没去过, 可要再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