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兵陆续回来的时候,许多奏折发往大都,无一例外,都是状告原亮,说这家伙乱杀无辜。
个别不要脸的官员还会加上一条操控粮价,让百姓民不聊生。
山北道知事刘修也有上折子,说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山北道缺粮,很多地方粮价上涨;一件事情是原亮派人去各地售粮,按以往市场价格售于百姓。
尽管写了价钱和数量,李勍有些看不懂。
南朝有钱人太多太多,大户喜欢囤积居奇,不就是千万斤粮食么?随便凑几个人随便就能买下。
可是,原亮是从哪里搞到这么多粮食的?
还有,那些大户为什么不抢购原亮派人去售卖的粮食?
找来刘境,让他安排人手去详查。
详查就代表着要花费时间,大都派来三十多名打探消息的好手,整整查了一个月。
这一查可吓坏了,原亮派出来卖粮的是定南军,在售卖粮食的四十多天时间里,一共发生各种打斗事件四百余起,共杀死两千六百多人。
很开,消息出现在李勍的龙案上,看着这份记录,李勍问刘境:“他在做什么?是在练兵么?”
按照售粮队这段时间的吃穿用度来看,不可能赚到钱,属于赔本连吆喝都没赚到的那种。
地上乱堆着许多奏折,都是弹劾、状告原亮的。
李勍有点感慨,这个让自己非常不喜的人总是在认真做事,而别人?
又拿起一份军报:“原亮应该知道了吧?”
刘境凑近看了一眼,说的是南军大败,上将军木阿受伤,军队撤出天御山,牛头县变成孤县。
想了一下回道:“不论原大人是否知道,老奴让人告诉他一声?”
李勍想了好一会儿:“不论如何也想不到,我南朝的边疆竟然是原家两个子弟在守。”
隔了会儿又说:“其实,我也想看看原亮会不会救原明……还是算了,现在的原明是我臣子,该由我救才是。”
刘境犹豫一下:“皇上,原大人那里有三万兵,不若调去牛头县,原大人可以再行招兵。”
李勍摇头:“不给武器不给钱,连军粮都是自己种的,朕开不了这个口。”
开不开口是一回事,想不想开口是另一回事,何况原亮得接受处罚才行。
他一个县官,不经朝廷命令擅自调兵……
想到这里,李勍都是不得不苦笑一下,卖粮商队,他是真能想啊!
可这番行动解决了山北道危机,襄助百姓、平稳物价、安定民心,如果其余道府也能这样,朕倒是安心了。
想了好一会儿:“下旨给原亮,前线吃紧,朝廷问他买粮一千万斤送至令州府,即日出发。”
尽管赞同原亮作为,尽管说着不调兵,可该来的处罚总是不会缺少。不过也留了面子,粮食送到即可转回。
五天后,旨意交到原亮手里,一起送到的还有九千万现金。
朝廷向安南县高价买粮,连运费都算在里面,一切按照规矩来。
送走传旨太监,原亮盯着旨意看了又看。
世上事就是这么好玩,自己是因为可能到来的“大凶”而练兵,却因为练兵要去“大凶”之地,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有定南军去练兵的时间、朝廷派人调查他的时间、还有公文往来用去的时间,原亮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发药。
不仅是四十名红衣剑手得到皇龙株和养真果,连金纹战士、影卫、血影、二张二左、众山妃、十八黑骑……都有分到皇龙株和养真果。
皇龙株最大的用处是入境升出尘,这一次分药之后,原亮身边人全是出尘以上修为。
有个别几个人吃一株皇龙株没能出尘,那就再给一株。
第二件事是定南军五大营终于成型,又建立第六营斧影营,血影是主将。
第三件事是第四种收割稻田,这一次范围扩大到整个归县以南地区,单是一个收割就折腾了半个多月。
第四件事是弄了一次万人宴席。
宴席场地分两处,一处在山口大营,一处在浮云城。
但凡安南县民都可以吃一碗月牙稻米,配上许多肉菜。
不是穷大方,不是烂好心,是浮云山需要一个节日。
有了节日就有了期盼,有了节日会多一日欢乐。
山民过的辛苦,一个节日会让他们对浮云城多一些认可。
还有第五件事,修为精进,七杀剑又伤不到他了。
七剑合一,好像是杂耍一样繁复精彩,又好像使用筷子一样简单。
第六件事,成立浮云商队。
浮云山太大,山内居民缺少吃穿用的很多东西。
为了让山民多认同原亮一些,也可以生活的便利一点,由定南军不时派出千人战兵行走于大山之间,可以方便山民买卖物品,也可以尽量维护山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