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的两个引导,就让他分析出了一些可能的底层逻辑。
不是由运营部门安排好、发布出来的内容,而是内容库。
内容库的内容,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选择,进行一次少量、多次不重复的刷新。
这种刷新,显然要基于一定的规则。
而这个规则的好坏,会决定用户的体验。毕竟假如你刷了几次之后,出来的都没有你想看的东西,那这个产品能用什么用?
楚庄立刻又意识到,现在还没有注册,它没有用户数据时候和有用户数据时候推荐的内容,肯定会不一样。
那么,它能把用户画像利用到什么程度?
楚庄不知不觉地试用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很凝重地放下了手机。
应用很成熟。甚至于说,要超出他辞职之后到目前为止所能想象到的,这类产品所能呈现的状态程度。
于是他得被迫思考了。
这对他想要做的事来说,是个不好的消息。已经有人做出来的,而且做得很棒。
那么还有机会吗?
楚庄是个理性而冷静的人。
从自己的使用体验出发来进行判断,这款产品在应用商店的评分人数和分数,应该水分很小。
那么,它的运营数据,恐怕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而现在,他想做的事情还没启动。
研发周期,至少要半年左右吧?
到了今年的下半年,这款产品会迭代到什么层次、收获多少用户量?
它的运营策略会是什么样的?
知道的信息太少了,知己知彼,才能做出判断。
楚庄当即开始基于自己的信息渠道,去了解这款应用,和它背后的公司团队信息。
从这一刻开始,楚庄进入了侦测阶段,要搞清楚对手的情况。
这是他分析还有没有机会、机会有多大的依据。
先入场者有先发优势,后入场者也有后发优势,一切都得看对手的情况。
当然,这款产品本身的动态,就会是一个摆在明面上的分析标的。
楚庄也开始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产品内某些内容的数据增长情况。评论、点赞,总归有数字可以记录。
他觉得数据会告诉他答案。
……
“数据已经到这个程度了?你唬我的吧?”曹承宇一脸不相信,“微博有原来博客的种子用户基础,第一周都没有这个数据!”
余秋无奈了:“我要是唬你,你进公司之后一看数据有假不就跑了,完了还怪我害你丢了工作,连带着恨上我。你觉得这是我想请你过去会有的做法?”
“那太夸张了啊!你要说你第一波推广砸了不少钱,首周上了10万级别的下载激活数量我能理解。但是……”曹承宇仍旧很狐疑地说道,“你告诉我,累计用户数量已经到了50万,日活跃用户过了10万,周活跃用户接近25万,完了日活数量里人均使用时间超过了20分钟,你开什么玩笑?”
余秋翻了个白眼:“所以说尽管我给你打电话说上线了,请你用一用看看,你其实没有体验一下?”
曹承宇干笑了一声:“你知道啊,元旦假期,我们微博很忙……”
“不会还没装吧?”
“装了装了。”曹承宇拿出手机给他看,证明自己装了,然后打开之后还是引导界面。
余秋喝着咖啡说:“你自己可以看看,推荐给你的内容里,评论和点赞的数据。放心,没有做表面繁荣在用户端界面搞数据造假。”
曹承宇不说话,默默地看。
余秋又在旁边说道:“另外,你们内部应该也能统计到这个产品调用微博的API接口多少人次吧?我们有多大量级的用户向微博进行了内容分享,这也是评估依据。”
曹承宇觉得有道理,立刻打电话让技术部门的朋友帮自己查了查。听完电话里的声音,曹承宇心里一跳。
余秋笑眯眯地问:“怎么样?考虑一下,很有搞头啊。我可说好了,A轮的融资已经初步谈妥。对方投1000万,占18%。另外还有500万的额度授信。”
曹承宇觉得很古怪:“估值怎么不是整数?”同时心里不免感到震撼。
这么说,李知行过去之后,现在股权价值已经翻了5倍?
余秋笑道:“这支基金的负责人是个传统行业企业家。他说图个吉利,也表现自己不会斤斤计较那些零头,但希望我们多拿到一点钱,巩固成果,高歌猛进。”
“还有这样的基金?你逗我?”
余秋撇了撇嘴:“当然有关于下一轮的优先条款。我跟你说这个,就是说这次扩股,核心团队的一部分干股和期权被剥离出来了,会规定相应的授予和认购办法。所以,上一班车你没上,这一班,真的不考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