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音清脆如玉石相击,天地间清灵之气霎时为之一振。
——所谓乐修,击掌成乐、踏足成舞。牵衣、拂袖、一喘一息、一静一动……无不合乎天籁神|韵之意。
阿羽要看她如何解决?那她便解给他看,让他仔细品味品味师姐二字究竟是何含义。
她掌音起时,舞雩台下琼花万枝,瑶竿千树,皆无风而鸣,琅琅然神籁天成。
座中钟、磬、鼓、筑交相呼应,琴、瑟、笙、箫亦铮嗡有韵。
乐修弟子通晓天籁,闻声而识调,立刻会意——便随着乐韶歌的指引,渐次奏响清音。
唯阿羽按住琴弦,不许瑶琴擅自鸣响。
他目光灼灼,抬头望向了乐韶歌。
——世间舞乐同源,相生相成。然而究竟何者为先,何者在后?乐修弟子内心俱都有傲慢坚持。舞是闻歌而起舞,是踏歌而成舞。只有乐修引导舞修,而不闻舞法反过来引导乐声的。偏偏他的师姐此刻是在以舞导乐,想要教他弹什么、怎么弹。
他终于被激起了好胜之心。
乐韶歌本无挑衅之意,然而看他回应却也即刻明了,于是抿唇一笑。
留三字提示给阿羽,便拂袖旋身,足踏清尘而起。
“——云韶。”
所谓九韶乐,顾名思义,是由九首韶乐共同组合成的一套心法。
而所谓的韶乐,是上古时流传下来的集歌、舞、曲于一体的“天韵”,是普天之下最雅最正的“大音”。
《云韶》,便是九韶乐中的第七首。
当年直到乐韶歌死去,阿羽也只学了九韶乐的前六首。此刻他自然还不会这第七首。
但乐修的不会,并不意味着世俗意义上的不会弹。只是尚还不能领悟、弹奏出其中玄妙罢了。
——阿羽他听过《云韶》曲。
以他过耳不忘的乐感,必定能一个音也不差的弹奏出来。
至于能不能同乐韶歌所跳的云韶舞相呼应,那便看他自己的悟性和修为了。
阿羽果然拨响了琴弦,取代乐韶歌,开始引导乐部弟子演奏。
他尚还未研修过云韶乐,不能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只能凭天赋与领悟力,强行一边在脑中解读曲谱,调动真元竭力奏出曲中玄妙,一边留神呼应着乐韶歌足下之舞,不使舞乐错离,一边还要引导掌控着乐曲合奏。
他演奏得很是费力,眼、耳、手、神、意却无一息松懈退缩。催动着澎湃灵力,指下清弦却奏得精准流丽。
这少年较劲起来,便是傲骨铮铮。
这时若不交付信任,未免轻贱了他的坚持。
乐韶歌于是收起三心二意,专注于传授舞法。
她踏尘而起,凌空走向舞雩台。
天地间灵气随她足音而动。
只闻见一踏一清响,一步一莲华。漫天漫地琼玉之振,华英之光。
待她踏上舞雩台时,天地间清灵之气已如激石荡水一般,乱波迭起,动荡不休。
区区几步而已,阿羽已控不住琴域内激荡的灵气,甚至看不透乐韶歌所跳之舞究竟意欲何为。
汗水沁出额头。
——奏乐之人被舞者引走了节奏,却又把控不住舞者的意图。这状况令他的自尊很是受挫。
然而他依旧不肯认输。
乐韶歌在旋流翻涌的灵气中,足尖轻点,转瞬即逝的静姿宛如菡萏立雨。
阿羽猛的醒悟过来。
——菡萏是瑶池之花。飞天却是佛前护法。
他用演奏飞天舞曲的思路去解读云韶曲,当然看不透乐韶歌的意图。
作者有话要说: 下一更明天中午十二点半一旦明悟,他心性便豁然一转。
一串流丽弹拨便如玉珠泄地,白雨坠湖。先前蹈火履冰、逆流而上的枷锁卸去了,骤然便有水穷云起的气象。
阴阳化生,顺势而导。
他不再去强解曲中真意,只专注于眼前乐舞。
乐韶歌知他看懂了,莞尔一笑。飞袂一去拂云雨,舞雩台上霎时间清风涌起。她足下轻旋,天地间翻涌旋流的灵气再一次被搅动了。却是乱中生序。她的手指、足尖,发间的珠翠、流坠的玉珥,身上扬起的衣袂,腰间飞转的坠玉……无不牵动灵气的旋流,宛若茧中抽丝一般,将凌萦乱旋的灵流化消作丝丝缕缕华光金雨。
她旋转在舞雩台上,并无繁姿复步,却衣若回雪飘飖、蓬絮萦风,身牵金丝千千缕,极尽眼迷花乱之美。
却不知何时,眼前已化缭乱为清简,云开天明。
翻涌激流、华光金雨俱都消散不见。微风徐来,水波微起,圆荷泄了清露,只余一支菡萏含苞,亭亭立于清湖镜水之上。
众人回神,这才惊觉己身所立之处早已烟云缭绕,宛若瑶池仙境。那云气沁心入脾,呼吸间只觉遍体沉秽廓然一清。体内经脉通畅,灵力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