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的鱼被唐易一路胡搅,纷纷往下游游动,唐易有意识的把鱼往网兜处赶,二月春寒料峭,唐易一身打着补丁的粗布单衣,竟然也累的浑身汗湿,浑然不觉的冷,可见是出了力的。到最后,他干脆脱了鞋,忍受着河水的刺骨寒冷,前去查看他的收获成果。
粗糙的藤蔓做成的渔网十分简陋,孔洞比较大,个头小的鱼直接就从洞里溜了,还在苦苦挣扎的,只剩些大鱼。
唐易惊喜的发现,竟然有两条不小的鱼,他赶紧收紧网兜连水带鱼呼啦啦一下子泼到了岸上,生怕一个不小心被鱼逃了。
上了岸,两条与正在做最后的挣扎,唐易找了块石头,一鱼一下,直接打晕,然后就那么用网兜兜着回去了。
一路上遇到几个村民,看见唐易提着网兜,网兜还淅淅沥沥滴着水,就知道他去抓鱼了。这时候唐易改头换面的消息已经传遍全村,加上不少人都是从小看着唐易长大的,所以也都很轻松的就认出他来,见他去捉鱼吃,都议论纷纷,惊奇不已。
有村民上前去,好奇地说:“唐易,你去抓鱼了,怎么样,抓了个什么样的?”
唐易倒也大方,打开网兜给人瞧,村民围上来纷纷惊呼,两条大草鱼,每条都能在三冬龄左右,都是大家伙。村里人少有能吃起肉的,多数都去山里捕些野味抓些鱼解馋,鱼肉虽然不像猪肉香,但好歹是肉。
当时就有村民说:“唐易你这鱼卖不卖?”
唐易想了想说:“这条大的卖,小的不卖。”
又有村民问:“你卖多少?”
唐易说:“得两升豆面。”原身留下的常识记忆告诉他,村民们都穷的很,在村里很少能卖到铜钱,村里人多数是以物易物,唐易现在最缺粮食,按照记忆中的印象,差不多估摸着能换两升豆面。要是在平时能换更多一点,可是现在是冬末春初,家家户户存量都不多,能换两升就不错了。
有村民嫌贵,也有那忍不住嘴馋,家里也还有点存粮的,当时就跑回家拿了两升豆面换给唐易,欢欢喜喜的提着鱼走了,临走还好心地帮唐易用芦苇杆将另一条鱼穿了起来,这样唐易提着就方便多了,不会弄湿衣裳。
唐易悄悄记住了这个心眼还不错的村民,他的名字叫唐大虎,家住村东头。
于是唐易提着两升豆面和一条四五斤的大草鱼欢欢喜喜回了家,先别管东西好不好吃,至少这两天能吃饱了。
回到家里唐易发现温言已经醒了,正站在院子里整理菜园子,两人目光对上,温言的目光不再躲闪害怕,而是犹豫了一下,微微一笑。
仿佛朝阳新起,带着对新生的向往。
唐易回他一笑,关上篱笆门,少年这么快又这么坦然地接受了“鬼上身”说法,令唐易有点惊讶,他不懂,对于温言而言,这看似恐怖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很不错而且很被期待的事情。
“你回来了,”温言停下手中的活,看见唐易手里的鱼,叫到:“好大的鱼,是你抓的?”
唐易笑着点头,说:“你会做鱼吗,晚上我们吃鱼。”
温言肚子不争气地响了起来,天知道他有多久没沾到荤腥了,小哥儿讲究多,不能挽起裤腿下河捉鱼,以前的唐易管的也严,叫他不能马上应声就得挨打,所以这一年来他基本都是杂面饼子稀饭青菜度日,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
“我会做”,温言说:“不过可能做不好吃。”
唐易无所谓地说:“能吃就行,哦对了,这里还有些豆面,我用另一条鱼换的,你弄成饼子吧,晚上我们吃饼子和鱼。”
温言应声提着鱼和豆面进屋,唐易没有错过他脸上兴奋的红光,自从知道原身死了,眼前这个“厉鬼”是一个不会打人骂人脾气还不错的家伙之后,温言明显有精神多了,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对崭新生活的期待和干劲。
唐易也挺开心的,到底是少年人,还是应该明媚一些好。再就是今晚吃鱼和豆面饼子,明天就能吃鸡蛋了,这样两顿饭就都有了。
唐六少爷从来饭来张口,厨房的事就只能交给温言了,也不知道他会做成什么样,不过唐易嘱咐过不用省着油盐酱料,想来无论如何是能下口的。
左右无事,唐易就把家里里里外外清点了一遍,看看到底需要买些什么,添些什么,结果发现真的是家徒四壁,又穷又脏。
唐易扒拉手指头算了算,首先要完成系统任务,那么就需要食物,调料,土炕上只有一床破棉被,唐易表示宁愿睡稻草堆也不想盖那脏乎乎的被子,所以还需要买被褥枕头,再这么一想似乎那个破土炕也得重新盘,篱笆好像也很破了,再这个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