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歌想起基里尔的话,眉头微微下压,他不会还记着这回事吧?
云歌理解年轻人,尤其是天之骄子的争强好胜,但是她可没空陪小孩子玩争第一的游戏。
云歌震惊地得知,MIT的师生们这次竟然不是短期交流,而是时间长达一整个学期的长期交流!
这个学期,MIT的学生会在P大选课上课,而MIT的教授们也来P大开设了几门课程,可供P大相关专业的学生选择。
一开始,P大开放MIT教授课程的选课权限给计算机、自动化等几个AI相关专业的学生们。
然后震惊地发现,云歌不在其中。
云歌是数学专业的学生!
云歌才是这学期P大与MIT交流的核心人物啊!
显而易见,MIT的师生们就是奔着云歌来的。
P大老师连忙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将数学专业学生的选课权限也打开。
MIT的交流团来的太急,有好处有坏处。
好处是,新学期刚开学,MIT的师生团就来了,云歌作为新生,不必参加军训了。
坏处是,云歌原本计划经常请个假逃个课,腾出时间来做些自己的事情,这一个学期就别想了。
两校的交流活动,云歌是唯一的主角。
她这个主角显然是溜不掉的。
P大这次对MIT交流团的接待非常重视,一切都采用最高规格。
一来MIT的含金量毕竟摆在那里,两校的交流活动当然要认真对待;二来,P大身为抢到云歌的胜利者,对待MIT……不由自主地带上几分看待失败者的宽容。
毕竟云歌先是拒绝了去MIT读书,再是拒绝了去MIT做讲座,导致MIT的师生们不得不远道而来……MIT肯定没面子。
既然P大得到了里子,给MIT补个面子,方能展示大国姿态。
MIT师生抵达后的第一个周五,P大举办了隆重的欢迎晚宴,有美食、有美酒,有学生们精心准备的节目。
然而MIT的学生们似乎对这些都不敢兴趣……
他们唯一感兴趣的只有,云歌。
云歌被MIT的学生们团团围住时,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为两国友好而被迫卖艺的大熊猫。
云歌不知道MIT的学生们是发自内心地如此渴望知识,还是来到中国前被委派了任务。
总而言之,MIT的学生们抓紧一切机会向云歌学习、向云歌提问!
“Yun,请问云骐的无人驾驶为什么选择基于相机,而不是基于在云骐研发出之前更成熟的LIDAR技术呢?”
云歌:“这方面我在下一次的讲座中会说。”
“Yun!我看到了云骐45度让路法为救护车让路的视频,对此非常感兴趣,请问云骐是如何做到的呢?”
云歌:“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涉及到商业机密,我不会回答。”
“Yun,请问云骐如何识别红绿灯?云骐会不会识别红绿灯的倒计时呢?”
云歌:“这个问题我觉得你不必请教我,这一点也不难,你的同学和老师里一定有人能够为你解答。”
只要云歌在P大校园里,无论她在图书馆、自习室,还是在食堂、湖边,M国的学生们都会跟在她身后。
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校园一景。
如今P大的学生们只要看到一大群MIT的学生,就会知道,哦,云歌走在最前面或者云歌被围在中间。
云歌被一群人围得烦不胜烦,与P大的老师商量,“老师,不如我把接下来的讲座一口气讲完吧?”
云歌不肯去MIT做讲座,MIT的师生们就追到了P大,听云歌在P大做的讲座。
这么一来,就不是一个讲座能打发的了。
交流活动持续一学期,每个周末都会举办讲座,有P大教授主讲的、有MIT教授主讲的、有P大优秀学生主讲的、有MIT优秀学生主讲的……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云歌自然又是毫无疑问的主角。
P大不想让云歌讲太多次,MIT不愿让云歌讲太少次,两校反复沟通扯皮了很久,最终定下来云歌一共讲四次。
一个月一次。
云歌自己心中对于哪些内容能分享,哪些内容不能分享,十分有数。
但是P大的教授们比云歌更加谨慎,云歌每次的讲座内容,都要提前汇报给P大的教授们。
每次在MIT师生面前做讲座前,都要先给P大的教授们讲一遍。
有几位老教授头发都花白了,但是身体和精神都特别好,听报告时的神情像学生一样认真,专注力更是甩出学生好几条街,几个小时都不会走神一秒钟。
还有一位九十岁的秦院士,身体已经不允许他长距离的走路了,只能短距离地走几步,出行主要靠轮椅。
P大的大楼很多建造时间都比较早,无障碍通行方面做得不是很完美,时不时能遇到轮椅不方便通过的地方。一左一右两个学生搀扶着秦院士,再来一个学生将轮椅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