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贵听了一个老中医的偏方,每天晚上用中草药熬水,然后用毛巾沾上药水一点一点擦拭在小常平的患处,小常平的白天需要照顾,常贵的面馆就没办法营业,那一个多月,父女俩是没有收入的。
常平对这件事最有印象的就是,那会儿正是春天,父女俩吃了一个月的荠菜,直到现在常平对荠菜仍然保留着生理上的厌恶。缘由就是小时候吃伤着了,就这样熬了一个多月,常平的疹子总算好起来了,也能去幼儿园了,面馆也能开业了。
长大后偶尔会想起来这件事儿,常贵解释到,那是荠菜能治湿疹,还是陈姨戳破了这个善意的谎言,“我在这南州生活了大半辈子,可没听说过荠菜有这功效,你爸那会儿啊,就是没钱。春天时候荠菜便宜,到底是个大男人不会带孩子,大人这么吃可以,小孩子怎么受得了上顿下顿都是荠菜。”
常贵一辈子都不爱言语,想到医院里那张化验单,常平心里那种不好的预感愈发明显了。她在心里已经幻想过很多种可能了,也会在心里怀疑,过往种种在脑海中一帧帧闪过,常贵于自己,早已胜过世间大多数父亲了吧。
第2章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考虑
常平下午没课,和年级主任请了假,到市场买了鱼,打算晚饭给常贵熬个鱼汤。老板把收拾好的鱼装进塑料袋子里递给了常平,又送了她一块老姜。
遇到熟悉的叔伯姨姨都会关心一下常贵的近况,和繁华的新城相比,老城区里人情味处处透着浓烈。拐过这个街角就是常贵的面馆了,离了老远,常平就看到面馆门口的人影。
常平走过去一看,和自己想的差不多,还是早上那对夫妻,还有那个十六七岁仍被父母的羽翼保护的少年。
“常老师,有什么条件您尽管提,只要别让我家小辉留了案底。”男人的脸上带着几分焦灼,常平也说不好这一家三口是不是真的在面馆门口守了一天。
列车即将到站,对面上铺那个男人才回到这节车厢,他的东西很少,只有一个双肩包,很利索的就收拾好了,他也是在南州站下,常平没有在意这个人,因为常贵打了电话给她,等她回来吃晚饭。
这一趟西北之行常平走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常贵也认同年轻人要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世界的观点。有程锐陪着,倒也没有多担心。
常平到西安和程锐逛了兵马俑、华清池、大唐芙蓉园,也去了现下在网上很火的永兴坊还有回民街。景区都有游客服务中心,都会有专门的展柜来卖当地的特产,还能快递到家。常平买的伴手礼比她还要早一天到南州
西安一行常平逛的心不在焉,如果不是怕回来被常贵发现端倪,她更想在古朗那个地方多待几天。她在随身的本子里简单的画了一下印象中的常金,高个子,单眼皮,塌鼻梁,厚嘴唇,很普通,没有什么特点,常贵个子没有他高,鼻梁高挺,嘴唇偏薄,只是同样的小眼睛,可又不是一种小。
常平这趟回来,陈姨拉着她问了不少西北的风土人情。陈姨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没有去过西北气候差异那么大的地方,对那千里之外的古都充满了好奇。常贵是西北人,对常平的旅途兴趣不大,常平在他身上也没发现那种对故乡的想念。
去古朗的事儿,常平没有提,常贵倒也没有细问都去哪里,这件事儿上父女俩倒是有了一致的默契。
常平的假期向来都是懒懒洋洋的,学校里有些资历深的老师都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在家里办个补习班,一方面提高一下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能增加一些收入。常平从来没有这种打算,一来是因为和学校政策相悖的事情她不太敢干,二来也确实没有什么家长会专门给孩子补习生物。这种小学科在家长眼里就像是年夜饭上的配菜,不过是套餐里附带的菜品罢了。
面馆每年都会开到腊月二十五,而今年因为常贵之前受伤耽误了几天生意,所以想多开几天,常平说了他几次,年底了哪还有人来吃面啊,可常贵觉得,多坚持一天,就能有多一天的收入。
假期无事可做的常平也会在店里帮忙,尤其是今年,她总觉得常贵的伤没好利索,想帮常贵多干点活儿。常平从市场买了不少蔬菜拎回面馆,拐个街角,靠近面馆的时候,看到门口停着一辆电动车,车后面还绑了一个大大的保温箱,箱体是黄色的,常平知道这是外卖员送餐专用的。
去年春天,就有一家外卖公司来到店里,想让常贵的面馆入驻他们的平台,常贵没同意。当时贵算了一笔账,上了外卖平台后,订单量增加肯定需要再雇人,而且平台抽成不低,里外里收入也没高到哪去,而且面条这种东西,在保温箱里待久了,就会坨到一起,十分影响口感。常平觉得自己已经工作了,也能赚钱了,也不想让常贵再徒增劳碌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绿肥红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