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别的原因。逢年过节的假少,和年假一拼,都出国旅游了。家里父母早都搬进县城小区,住上高层楼。她就算回去,也是圈在樊笼里,不得反自然。
可父母不以为然。他们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习惯了干农活,大部分亲戚朋友也还住在农村,有这种牵绊,父母回村的频率极高,就算不在老房子住,也要隔三岔五去看看。
春天要挖野菜、做豆酱,夏天要看顾菜园、修整猪圈,秋天要收集柴火、采摘果蔬,冬天要生火烧炕、铲雪屯粮……
杨之玉不明白,放着清净高档的城里生活不过,怎么老回村里搓磨自己?
这样也好,家里一年四季几乎不用买菜,全被老家的菜园和亲里的馈赠承包了。父母也因时常劳作,身体还算硬朗。
可她不一样。
自从上了东塘县一中,杨之玉就下了决定,要离开东塘,去大城市工作生活。所以她不要命地学习,她不是那种一点就透的天赋型学生,她只相信努力不会辜负分数,她那时的座右铭就是“天道酬勤”。
好在,老天给面子,她的刻苦也换来了好的结果,如愿考到了星城明德大学,本硕连读,研究生毕业后,又被面进了星城出版社,成为一名编辑,不仅解决了棘手的户口问题,还凭着初入职场的一股子干劲,拉到不少选题,薪资哐哐上涨,年终奖也颇丰。
她终于成了她妈羡慕了大半辈子的、有着尊贵身份的——“商品粮”。
走了几步,手机又响了,她掏出来看,那边回复:“日料可以吗,没有荠菜。”
日料什么鬼?杨之玉诧异,定睛看屏幕,差点把手机扔出去。
她回错信息了,对方备注是“知行大学荣老师”——她的一个作者,叫“荣善衡”。
荣善衡是她朋友圈众多作者中的一个,知行大学副教授,研究化学材料的,名不见经传,没见过面也没怎么聊过天,微信对话框打开都不用下拉,只有一条语音通话,估计是当时加好友时打的,她早都忘了。
就连去年加他微信,都是受离职同事所托。杨之玉本不想接这个活,因为稿子不属于人文社科类,审起来有难度,先得送一遍外审。但那个离职的同事苦苦哀求,还特意和杨之玉说,这作者年底就会打资助款,到时候提成都是你的。
杨之玉眼珠滴溜溜转两圈,快速一算,这荣善衡要出三本书,是一个系列,资助款 27 万,提成超级可观!掉钱眼儿的她觉得自己真是捡了个大便宜,当天就请那同事吃了四季民福,虽然排队俩小时。
这会子,她忙去翻看微信,就在刚才,这位荣老师几乎与她老妈的消息同时发过来,可能稍晚了半秒吧,问她晚上有没有时间一起吃饭,想咨询下后续出版的事。
杨之玉刚才有情绪,没细看,所以手滑发叉劈了。
工作多年,杨之玉遇事主打一个波澜不惊。她沉住气,也不管阳光晒到纤白手臂,一顿操作猛如虎,把自己的公关经验一股脑用上,想要很好解释这个误会,推掉饭局。
和作者吃饭是常事,只不过自己已经买了今晚的电影票,想看电影。于是她打了一长串文字要发过去,可那边又来了一条,也发了一大段文字,主要是客套话外加订好的日料餐厅地址。
杨之玉的视线定在那句“我不吃荠菜”上,她不敢点开听,想想都扎心。
她笑笑,把自己的大段文字删掉。无所谓了,出书这种事情,如果是大作者,那编辑得求着养着,小作者则反过来,他们会养着编辑,而且逢年过节还会主动发问候,甚至送礼品。
反正荣善衡这样的作者有的是,很大可能一辈子就出这一次书,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实质贡献,而且这套书的提成年底都领了,她没必要客气解释,吃就吃吧,早吃早了,今天不吃改天他还会问。转而打开另一个 app,把电影票退了。
下了班,杨之玉稍微打扮,前去赴约。
她自驾,车牌是租的,开了有两年。
车子上了二环便堵成屎。
乌云密布的傍晚,车流蠕行,鸣笛声催促,杨之玉扶着方向盘的手有些迟钝。
四月的天,黑得不算晚,可今日不同,云层太厚,早早就暗下来。不一会儿,小雨点子稀稀拉拉落在挡风玻璃上,像细沙,像稻粒。
堵车间隙,杨之玉点开手机,快到点了,那边却没任何消息。可能他还没到吧。她心里稍微踏实些,点开 FM97.4,里面正播放孙燕姿的《天黑黑》,高潮部分,她跟着哼唱起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阿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