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飞红落影(1)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刘长卿《临洞庭》
四月昆明湖,水波同样清平如镜,虽无洞庭涵虚,云雾如梦。但静立湖畔,远目而望,湖面与天相接,清影如碧的水面,令人自有一股心旷神怡之感。
辽,折津府内,一湖名为昆明,此湖初为天然形成,湖面本是不大,可经年累月,湖水冲击,时至今日竟成一占地千顷之大湖。湖之四周并不单调,除点缀以各种建筑物外,湖中还有一岛,名为南湖,由一座石砌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桥长一百五十丈,宽八丈,石桥横跨南湖岛与岸边相接,由远望去实为美景。若在落日之时静立桥头,则可见满湖绯色,天地同辉,景色更为壮丽。顿觉景中的自己实在太为渺小。
四月,暮春时节,柳树抽枝,青草萌生,清风迎面,令人心情不禁大好。乘春周游,与人同乐,再于湖岸观景楼内浅酌几杯,实为乐事。
但此时昆明湖畔却无几人有雅兴乘春之意,周游这三千里昆明湖。如是外地人必定为这冷清气氛甚感意外,却不知这其中的缘由。
昆明湖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到夏秋季节,北方气候比之南方甚为舒爽。此时正无战事,一些往来于宋辽的重商巨贾,便带家人来此避暑。
泛舟湖上,微风拂面,微波涟漪。西望玉峰塔,北看佛香阁。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气顿消。方至那时才可看到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昆明湖。
正在这冷清无人的昆明湖畔,南湖岛靠楼阁的一方平地之上,一白衣青年负手而立。
此人身形高挑,二十一二岁的年纪,眉目还算清秀,但也和风流俊雅之类的字眼尚有些差距。
他右手负于身后,左手持箫,那箫身碧玉清透,末端缀着一水蓝色的流苏坠子,编法简单,如它的主人一般并无任何出奇之处。
他侧身对着身前十步之外的一个青衫男子,那男子三十岁左右,面目平凡,可那一双眼目之中肃杀之气甚众,一望便觉此人并非善类。
那青衫男子右手持剑,遥遥与白衣青年对望,两人衣衫之上皆有一层水汽。
今日,天气并不甚好,清早之时便有小雨不断飘落。雨丝轻绵,只沾衣襟,衣裳却并未真的被淋湿。
两人打斗半晌,并未能分出个胜负来,最后那白衣青年突然从旁劈出一掌,青衫男子没料到他会突出此招,伸手去迎,却又吃一惊——那白衣青年年纪虽轻,内力却深厚不凡。
若说先前他们二人平分秋色,未见输赢,这一掌接下后,青衫人却是内力已乱,手中剑势也失了三分力。由着两掌相触的反力,青衫人后退数步,是以才会有如今与那白衣青年隔步相望的景象。
可他对面那白衣青年依然眉眼低垂,侧身而立,颈、肩、背成一线,挺直不屈。
白衣青年本就气质清正,此刻更如天地间自成的一股正气,令人不禁为之心颤。
青衫人心中亦是一动,他平生杀人无数,清正,高雅之辈并非没有见过,但如他一般年纪轻轻便气度不凡者,却是少见。
但……此人却必杀不可!
于是眼中杀意比方才更浓。
白衣青年感觉到青衫人骤然而升的杀气,眉心一皱,清澈如水的眼光微微一闪,一抹光辉转瞬即逝。
待青衫人调息顺畅,再次提剑上前,招招都是不要命的剑势,誓要取那白衣青年的项上人头。
虽是如此,也未见那白衣青年神色有一分慌乱,仍是那般清正、纯然、不沾世俗的气质。
那青衫人正注视他的神情,见此心中陡升一阵恼怒,右手一剑猛地向他刺去,左边同时暴出空门。
白衣青年见状,左手持箫,趁势攻他左边腰际。
箫本是圆润之物,点于腰间章门穴,只令那青衫人顿觉一阵麻软无力。白衣人实则无意杀人,但那青衫人仍当此举是轻视于他。
与白衣人错身而过,但觉腰身一阵酸软无力,可那青衫人竟还有余劲,借力打力,足尖踢点一旁大树,身体一个翻转,又攻来一剑。长剑堪堪抵至白衣人背心三尺之内。剑气纵横,直逼白衣人而来。
白衣人顿觉背心剑气逼人,转身以箫挡剑,竟被那青衫人的内力逼退两步。
以他之能实不会如此,只未料得这青衫人是如此不要命的打法,一时竟也招架不住,只得疾步后退。
但白衣人虽避得及时,还是受了一剑,霎时只觉背心一凉,已被方才那青衫人剑气所破,眨眼间背后衣衫已化成破布白条,什么清雅之气都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