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风刀割面_作者:璨钰(551)

2019-05-10 璨钰

  我心底一叹,忍住咳嗽,出口的声音异常嘶哑:“儿臣不值得父皇这般看重。王著、张易已经伏法,儿臣的罪名还没个眉目么?这么不明不白的拘系,又算甚么!”

  醢刑……想到张易等人血肉模糊,不辨人形的惨状,我便觉得胃腹痉挛,恐惧袭遍全身。皇帝是有多大的恨意和怒意,才下命采用如此酷刑将人处死。如此看来,白瑀那时不幸殒命,竟是幸事——他至少不会那么狼狈不堪。

  我抱住头,心头悲伤难忍:白瑀读书半世,却也糊涂半世。好好活着,总会有所作为。他以为这一死,便能换来青天白日?阿合马死了,余党犹在,皇帝特命重臣为其礼葬,极尽哀荣,看那架势,竟似缅怀一位尽忠而死的贤良。

  皇帝目视着我,脸色复而转冷,语气也尽是讥诮:“你既心里明白,不妨说说自己罪在何处?”

  也不知张易临死前都交待了什么。想到他,我心绪辗转起伏,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他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复仇,是否得偿所愿?抛弃了身家性命和锦绣前程,又可曾后悔过?

  想不通的人事实在太多,心思昏重之际,越发懒于应对皇帝的诘问。我半闭着眼,含糊道:“儿臣亦不知罪在何处。陛下定下甚么罪,便是甚么罪……儿臣服罪便是了……”

  我一脸丧气模样,寥寥几句,激得皇帝欲怒欲狂。忽必烈直直盯着我,嘴角抽动着,冷笑不止,勉力压制半晌,终是在盛怒中平静下来:“暴动生乱,刺杀重臣,这可是滔天大罪!你若无赖逞性,牵扯不清,朕也救不了你!”

  皇帝的话语绝非恐吓,怒意的背后,写满了深深的恐惧。这桩事件,绝非死了一个大臣那么简单。民间对阿合马究竟有多少不满,能引得臣民暴动起事,涉案竟达数百人。这次遇刺的是宰执,下一个呢?

  下一个未必不是皇帝。

  “父皇疑心我与暴徒勾结?”我轻嗤道,道破了连他也不敢说出的话语。

  他眉头一耸,勃然作色,冲口截断我的话:“你与那个白秀才究竟甚么关系!他可是勾结凶徒,聚众作乱的叛逆!”

  直到此时,我才明了自己的罪名所在。案发当夜,我抱着垂死的白瑀当街痛哭,在场诸人可都看在眼里。想想那惊心动魄的一夜,我眼眶一湿,泪水便止不住地坠落,过去了三个月,每每想到他,我仍是悲伤难抑:

  “至元十年,京师那场地震,若不是白秀才,儿臣早就死了……”

  我抬眸望向皇帝,泪水滚过面颊,怆然发问:“阿合马所行恶事,昭昭可见,父皇真的一点都看不到?究竟是什么,能逼得一个文弱书生舍身赴死?能逼得平头百姓合谋作乱?父皇不会不明白……”

  忽必烈的眼神陡然一颤,怒气刚欲溢出,却又悄无声息地弥散,他低下眸子,怔怔凝视着皱纹横生的双手,一时哑然失语。

  “不过,若说儿臣有罪,却也不算冤枉,”我低低一笑,抿去颊边泪水,又道,“听说王著赴死时,大都百姓都洒泪相送,更有蒙古贵人施予海青衣袄三千件,焚烧祭奠义士……与暴徒勾结又算得了甚么,我……我只恨不能亲手杀了阿合马!”

  “住口!”皇帝莫名地慌了神,忙忙喝断我,我只冷眼觑着他,嘴角带着嘲讽的笑意,心里暗暗揣摩:他到底在害怕甚么!

  我们二人一时无话,忽必烈沉默之际,似乎早已忘了问罪,也不知在思量什么。室内的空气宛如凝固一般,让人窒闷不已。也不知过了多久,有宿卫叩门相告:“陛下,太子求见!”

  “案子查的如何?”待真金进来,皇帝早已恢复平静神色,淡淡发问。

  一方陋室,潮湿的霉味和苦涩的药味充盈其间,激得真金也咳嗽不止,他望望靠在榻上的我,眼里满是怜恤,却顾不得探问,忙回话道:“回父皇,首恶俱已伏诛,同党业已正法,此案算是了结了。”

  他轻描淡写,欲将这惊天大案就此翻过。忽必烈何等精明,凝视太子片刻,含笑道:“这就了结了?呵呵,朕还要将张易传首九边呢!”

  一句话如雷霆过境,震得真金和我登时懵然,待回过神来,先后抢声道:“不可!”

  “有何不可!”忽必烈怫然大怒,一掌击在身侧案几上,脸色铁青,“朕念他是藩邸旧臣,放心将军机重事交与他,没想却惹出了天大的祸端!他怕不是糊涂,早有此意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