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忽必烈似乎接话了,他笑了笑,声音颇为无奈:“叔叔这是高看我了。我何德何能,敢窃居高位呐?”嗯,还是像前番那样,含糊地拒绝——已经第三次了!看来和汉人儒臣待久了,古时中原霸主称帝前“三辞三就”的故典,他已经能学以致用了。
而后就有一个年轻诸王拍案而起,语气颇为不满:“四大王好没意思!我们兄弟态度如此明白,你还推脱什么?大王军功卓著,贤明睿智,岂是阿里不哥那个毛小子能比的?把大蒙古国交到你手上,我们兄弟才放心啊!”——一句话,跟着你混有肉吃!
未及忽必烈回话,又有一个宗王把海碗往桌子上一戳:“可不是么!四大王这么不爽快,竟像女人一般扭捏!我们兄弟已把性命托付给大王,大王还不肯给个明示吗?”说罢,借着酒意,已经嚷出几句粗话了。
此时于忽必烈而言,可真是甜蜜的纠结。他岂是不想当大汗的?我也觉得推脱三次,是该到表态的时候了,可他依旧不松口,给出的理由却也实在:“塔察儿叔叔、合丹弟弟,你们的心意我自然明白,我也常感念在心,每一晚都要思量几遍。可除了漠北诸王,漠南的宗王勋贵们,也不是个个都像你们这样心意坦诚。这种大事,需得宗王齐聚和林召开忽里台大会表决,我岂敢独断?否则,这是害了我呀!”
诸王不做声了,沉默起来,他们也明白忽必烈的担忧:眼下,就是漠南这一带,也有很多人的态度暧昧不明,大家都在观望,连六大王旭烈兀目前都保持中立。忽必烈若是仓促登位,却少有人响应,可怎么与阿里不哥抗衡呢?
过了一会儿,塔察儿突然大笑起来:“侄儿原是担心这个!这事交由我,我即刻召集诸王,就在开平召开忽里台大会,推举你为新任大汗!我不信,以我斡赤斤家族的威望,他们敢不应命?……你放心,当初蒙哥汗不也是由拔都大王在金帐汗国拥立的?不也没在蒙古本部?事后大家不也都承认了?……侄儿,这事你得抓紧,阿里不哥那小子召集我们回和林,怕是下一步就要称汗了!要让他抢占了先机,你还有何名分?”
塔察儿说道点子上了!忽必烈就是想称汗,也不能自己提出来,得由一个年长诸王作为领袖来拥立,再通过忽里台集体表决,这样才能成事。此番,塔察儿已大大方方包揽了这个任务,算是了结一块心病。另一点他也点明要害,若是阿里不哥先称汗,忽必烈就十分被动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到时再动作,就是谋逆篡位!谁让忽必烈不是嫡幼子,在身份上也不占优势呢!
既然塔察儿如此表白,忽必烈也不再推脱:“叔叔恩德,侄儿没齿难忘!”虽未明白说,但也是默认了。
眼下事情明朗多了,既然大家的心思都已交待明白,接下来就可以着手操作了。塔察儿爽声大笑,似乎对忽必烈的信任感到十分满意:“包在我身上了!你只管在开平大帐里备足好酒好肉!到时候,马奶酒要是不够喝,就是你的过错了!”——听这话,大有指点江山,让所有诸王那颜都俯首听命的味道。
“别的侄儿不敢保证,马奶酒、牛羊肉……一定让叔叔兄弟们吃个痛快!”
*
忽必烈这么说,态度已经明朗,塔察儿等放心返回——终于不用担心站队的问题了。诸王大宴结束后,忽必烈依旧召集幕僚们举行秘密会议。这些藩邸侍臣快要急出病来:在忽必烈帐下用事多年,不就盼着这一天吗?谁能想到忽必烈重领兵权后不久,汗国会出现这种变故——多好的机会啊!蒙哥汗健在的话,谁敢动这种心思?
如果说,初唐玄武门之变,在一定程度上,李世民是被尉迟恭、房玄龄等谋臣宿将“绑架”着发动政变的话,眼下,忽必烈的境遇也差不多了。只有他当大汗,刘秉忠、姚枢这帮儒臣们“以汉法治汉地”,“以夏变夷”的夙愿才能实现。金蒙之战后,中原残破,百姓流离,忽必烈主政漠南多年,虽有所恢复,到底各地政令不一,无法全面推行汉法。如今是该有一位能主来收拾局面了。这不仅仅是儒臣们个人立身扬名的诉求,也是出于汉人士大夫兼济天下的道义和责任。
会议上,大家意见很一致,廉希宪、商挺等旧臣代表发言:“蒙哥皇帝奄弃臣民,神器不可久旷。圣主嫡孙,惟大王最长且贤,宜即皇帝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