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本副本内,就当贾赦就是贾宝玉长大后的模板。节俭的时候,一个针头都是好的,高兴的时候,就是在金贵的东西也能够送人。
特此说明。
第73章 第 73 章
守孝的日子容易过,一转眼,就是半年的功夫就这么过去了。至于贾宝玉跟袭人的那点子香艳事情,因为瞒得紧,倒是无人知晓,而这一年贾家的大事,竟然是贾蓉和贾蔷两个真的考中了秀才!
没错,贾蓉和贾蔷通过了童生试,考中了秀才!
其实,荣国府里上上下下,从贾母开始,到下面的仆妇,都不觉得贾蓉和贾蔷靠着函授——她们都以为贾蓉和贾蔷是通过函授接受林如海的指点——能够学到什么玩意儿,贾珍更是以为贾蓉在浪费时间!如果不是秦可卿帮忙拖住了贾珍,那么,贾蓉只怕这半年来根本就不可能安心读书,更不要说参加童生试了!
也因此,贾蓉也更加清楚妻子的不得已。
大约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人想过,这成了贾蓉原谅妻子的契机。
但是,这半年来贾蓉还真的发奋了。这年的下半年,贾蓉和贾蔷两个拿着秦可卿帮他们张罗预备的监照参加了这次京里的童生试,因为发挥得不错,所以,顺顺利利地考中了。
哪怕没有拿到廪生的名头,可到底也是贾家这么多年来的头一批的秀才,贾敬高兴得什么似的,甚至特地从道观里回来,慎重其事地举行了祭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贾家的列祖列宗。
然后,还没有到林家姐妹出孝的日子,京里的贵妇们就开始打听她们了。
京师的权贵圈子就这么大,谁不知道谁啊。更别说,贾家就跟筛子一样,焦大甚至敢说贾珍扒灰!贾蓉和贾蔷两个到底有没有这个本事考中秀才,各家还不都是跟明镜一般?
也不是没有人把目光集中在林如海身上,好比说贾政王夫人等人。可是真正下水试过科举的人都知道,靠着一个月一次函授这种方式,就是再厉害的先生也没办法在半年将两块朽木雕琢成材,所以,真正有数的人哪里还不清楚?真正指点这两块朽木的人,也许并不是林如海,而是林家大姑娘。
贾敬就是这明眼人之一。而且作为贾蓉的亲祖父,他又比别人便宜些,把孙子叫到跟前问问,不就都清楚了?所以,林韶涵让贾蓉给他带话,索要当初贾代化留下的那些老兵的时候,他让贾蓉问明了原因就给了。不但全给了,还把孙子叫过去,好好地吩咐了一通,大意就是要贾蓉继续跟着林韶涵读书。
贾蓉这才知道,真正指点自己的人不是林如海,而是这个比自己小了许多的表姑姑。
而贾赦则是明眼人之二,更重要的是,他跟贾敬有联络。所以,他也把他手里的那些贾代善留下来的如今还能使用的那些老兵塞给了林韶涵,而交换条件,就是让林韶涵指点一下他的小儿子贾琮。
当然,老兵之事,无论是贾敬还是贾赦都做得十分机密,而且交出去之后,他们都松了一口气。要知道,这些老兵,对于他们来说,不但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养着,还是烫手山芋啊。如今借着林韶涵的路子交到当今皇帝的手里,虽然说看上去他们好像没有寸功一样,可是,这也是投诚不是?
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反正贾敬和贾赦是这么认为的。林韶涵问他们要老兵,对于他们来说,那是解决了一桩心事。
而林韶涵呢,通过林家的世仆在山西和京畿道种菜、磨豆腐、种红薯、养兔子,再利用这些老兵,还有皇帝塞来的人,往边关和草原上卖菜卖红薯干把兔皮和肉干卖给边关将是、去草原收购羊毛顺便绘制地图——当然,后者才是最最重要的。
虽然说这一年,赚到的钱都投入了下去,甚至林如海那边还追加投了十万两银子,但是,无论是林如海还是当今皇帝,已经看清楚了林韶涵的能力。
为了笼络林韶涵,皇帝投桃报李,给林如海换了位置,让林如海做了江南布政使。
等待了整整一年,林如海升官了,他终于跳出了扬州巡盐御史的那个坑,就连他在这个位置上每年五十万两银子拿了三年,皇帝也不计较了。比起北域的稳定,这一百五十万两银子算个毛!更别说,这一百五十万两银子,还不是用在了要紧的地方?
只要能够控制北域,京师的安全就有保障,这笔帐,皇帝自然是会算的。
但是,林韶涵和林黛玉姐妹两个依旧被留在了贾家。因为皇帝觉得,林韶涵呆在贾家的话,至少身上还有一条锁链制约着她,不然,让林韶涵回到林如海的身边,皇帝还害怕失控。不只如此,皇帝还暗示林如海,把之前原本伺候贾敏的那些大丫头如今伺候林家姐妹的那些二等丫头都发嫁出去,他自己挑选了一批人塞进了梨香院,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林家姐妹,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盯紧了林韶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