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讨厌那些腐儒。
但是,要他跟林韶涵读书,他立刻兴高采烈,甚至可以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了,以至于跟他有了实质性的关系的袭人的心中,无端地升起了一股不安。
因为不是在家学,而是在荣国府的后花园里,所以,袭人就以伺候贾宝玉为由,跟着来了浣花馆。
且说这荣国府的后花园,虽然被贾赦隔了一大半并入了如今的东大院,但是剩下的面积依旧不少,占地约莫十来亩,以浣花池为中心,浣花溪宛如一条玉带,斜斜地把这座后花园分作两半,而这浣花馆就在浣花池和浣花溪相接的地方,下面是五间不曾隔断的清厦,上面则是三间,无论是楼上楼下,都有一圈十分宽敞的游廊,无论是烹茶煮酒,还是下棋入画,都是极方便的。
显然,这浣花馆打建成之初就是用来供家中子弟读书的。不得不说,贾家的先祖的确考虑周详,怎么贾家这一代,成器的早亡,剩下的,几乎个个不成器。
这么感叹着,林韶涵却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的难度十分清楚,前面的副本里面投入到她的门下的弟子,哪一个不是对这样的机会珍惜异常?所以,学习的自觉性是不用说的。可是现在,除了贾蓉和贾蔷两个,其余的贾宝玉、贾琮、贾环几个,哪一个不是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儿?哪个吃过苦?哪个真正清楚读书的重要性?
所以,除了贾蓉贾蔷之外,其余的几个小鬼,重要的不是功课的进度,而是读书兴趣。
经过一番思量,林韶涵决定,量材而教,寓教于乐,比起四书五经,让这几个孩子明理、开阔心胸、了解百姓民生更为重要。
不得不说,林韶涵的这个决定,对于喜欢看杂书的贾宝玉来说,就跟老鼠进了米缸!
没错,贾宝玉不是不喜欢读书,只不过他对科举考试完全没有兴趣而已。所以,家里给他请的先生,那些一味劝他往仕途上走的,都被他使坏,气走了。而能留下的先生,在明白了他的性子之后,总是会找机会,自行求去。毕竟,先生也是要吃饭的,而下面的学生,考中秀才的几率就是他们的口碑,而口碑,关系到他们的束修,跟贾宝玉这样的学生,他们愿意留下来,教导贾宝玉几天,让贾宝玉明理,已经很对得起他们的良心和职业道德了,但是,他们没有这个义务把自己的口碑也给砸进去。
这才是贾宝玉的先生经常换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跟贾宝玉这样的学生,除非是那种真正的达者,不在乎功名利禄,也不愁吃穿住行的真正的学者才会长长久久地教导下去,问题是,那样的人,看得上这样长幼乱序、尊卑不分的贾家吗?
想也知道结果啊。
所以贾宝玉要么只能自己摸索,要么就只能被耽误下去。
所以,贾宝玉听了两回林韶涵的课,就不走了。
因为林韶涵从来不会教他们死读书,在读书之余,林韶涵还会带着他们在后花园里折腾,比方,教导他们认识各种可以食用的、被贾家人当成野草却是百姓人家经常吃的野菜,然后告诉他们,那些野菜是可以入药的。
漫山遍野的野菜当然不值钱,可是,用正确的办法采收,然后经过简单的炮制,很普通的野菜,放到药店里面,就是最便宜的,也可以卖到十几文一两!
然后林韶涵就借机跟这些孩子们,包括贾蓉和贾蔷两个大孩子,说起了百姓为什么会穷困,讲国家赋税的现状和悖论、讲国家基层官员刷功绩的技巧,如何应付上官的同时也顾及百姓的利益、如何让百姓吃饱穿暖,如何尽可能地在不伤害百姓的利益下把赋税收上来的技巧。
当然,经常被林韶涵拿来做例子的,自然是扬州的那些事:虽然扬州手握盐场,但是偷税漏税的情况非常严重。那些地头蛇、豪商背靠着巨头,不把地方官员放在眼里,使得地方官员明明是做着收税这样普通又天经地义的事情,却依旧要跟当地的豪强斗智斗勇,比方说,如何花言巧语让这些豪强多那些钱出来给百姓做些实事……
当然,关于大是大非这方面,林韶涵都是很清楚地传达给了这些学生,惹得贾宝玉连连跌足、叹息着感慨自己天真——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国贼禄蠹,也依旧还是有为民办事的好官的,自己往年把天下所有的官一刀切,真真是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
而林韶涵对科举的态度是很明确的,真正重要的,不是考中科举,科举不过是一种途径,进入考场的诸多途径之一,科举走入歧途,出的题越来越怪,就是因为官场之上的怪事儿越来越多。如果不会玩,那么,以后中了别人的圈套、无法脱身,那就只能自认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