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原著里说林黛玉穿了白衣服,并不是说贾家让林黛玉为父亲李瑞环守孝了。三年父孝,是要披麻戴孝一身斩衰的。白衣服并不等于是孝衣。
所以,原著里,史湘云把林黛玉比作戏子,个人认为,主因还在贾家身上,贾母说是疼林黛玉,实际上,在她的眼里,林黛玉甚至还不如鸳鸯、袭人等丫头!如果不是贾母的态度,史湘云也不至于口无遮拦,鸳鸯和袭人也不敢那么对林黛玉。
这才是主因。
第82章 第 82 章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贾母还是王夫人,都想给贾宝玉最好的。如果没有林韶轩,那么,林黛玉就是一介孤女,她的钱全部砸在了大观园上之后,她就失去了绝大部分的价值——至少她的价值,王夫人是看不出来的,而贾母,就是她坚持又如何?她终究是上了年纪。
可是有了林韶轩就不一样了。
别小看了大舅子对婚姻的影响。王夫人为什么能有今天,除了贾赦当年被扯入老义忠亲王旧事之外,还不是因为王子腾?
不过,王夫人也只是不反对把林黛玉列入自己的儿媳妇候选而已。因为林韶轩只是案首,而不是进士。如果他是进士,王夫人还会热情一点,但是他不是,王夫人对林黛玉也就那样了。
可是对于贾母来说,王夫人不那么反对,那她就有了动力。
不得不说,为了自己的宝贝金孙,贾母也是很拼的。在她看来,连自己的亲生女儿贾敏都不如贾宝玉来得重要,更何况是隔了一层的孙女儿?这个孙女儿还是庶出的?
没婚书,婚约就不成立。就是悔婚了,只要贾家有权有势,贾母就觉得,可以继续拿捏林韶轩。
毕竟,林韶轩年轻,林家也没人了。等林黛玉嫁了过来,林韶轩难道还能不管林黛玉?
反正贾母觉得能行,所以贾母打算先压着贾赦不许贾赦去请官媒给贾迎春立婚书,这里又一力相邀林韶轩林黛玉兄妹俩入大观园。
只要林韶轩跟贾迎春的婚书没有去官府登记,那么,这桩婚事就不算成。更重要的是,贾母看得出来,林黛玉对林韶轩的影响很大,贾母一点都不怀疑,贾宝玉娶了林黛玉,比贾迎春嫁给林韶轩对林韶轩的影响更大。
为了贾宝玉,贾母必须更进一步算计林韶轩和林黛玉,邀请这对兄妹入大观园就是其一。
贾母的话说得漂亮,说大观园风景好,又清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贾宝玉连声附和,说他们还立了诗社,一力邀请林韶轩林黛玉兄妹参加。
林韶轩也不傻啊,他难道看不出来贾母的算计,他难道看不到贾宝玉那直勾勾地、恨不得黏在他们兄妹身上的眼珠子?
林韶轩就说,那太麻烦了。他下半年要参加秋闱,大观园虽然好,但是参加诗社,对于他来说,终究是浪费时间,就连他屋子的事儿,还需要林黛玉费心呢。所以,他就不进大观园了,就连林黛玉,因为要帮着料理家事,怕是也不得闲。
然后林韶轩就当着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的面,表示,什么时候可以立婚书。
邢夫人还没有来得及开口,贾母就说,不急,等入了秋再说。
林黛玉当时心里就不高兴了。
现在请官媒立婚书,那是因为贾迎春已经十六岁了,林韶轩也十五了,上半年事情少,所以才有空。可是贾母居然说不急,说入了秋再说,入了秋,林韶轩就要参加秋闱,秋闱结束了,十有八、九是要为来年的春闱做准备的。贾母说入了秋再来考虑林韶轩跟贾迎春的婚事,这是几个意思?是觉得她哥哥没本事,咒她哥哥下半年考不中,还是根本就想悔婚。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是小辈,林黛玉绝对会翻脸。
不过,这样一来,倒是不用林韶轩开口,林黛玉自己就已经决定了要远着贾母了。
对于林黛玉来说,轻慢她可以,轻慢她哥哥、瞧不起她们林家,绝对不可以。如果是贾宝玉,林黛玉还能用贾宝玉年轻轻狂不懂事儿劝自己,可既然是出自贾母之口,而如今的林黛玉又不是原著里的孤女,非要靠着贾家、靠着贾母,林黛玉心里没有心结才怪!
至于林韶轩,他自然一眼就看出了贾母的心思,他也不恼。
这事儿,贾母做不得主,回头他跟贾赦提提,如果贾赦也这样,那就当这门亲事从来就不曾有过。林韶轩相信,只要他有本事,或者,等他把土地论、赋税论、国富论和北疆经略等策论往皇帝面前一塞,他还用愁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