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前朝大臣们反对海禁,不过是因为海禁得来的钱粮都进了皇帝的口袋,而国库却要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他们这些大臣也要背负责任和风险,因此,日子久了,大家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自然是要反对海外贸易的。
可是如今,这海外贸易得来的钱粮,也许就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加薪,而海外贸易的利润,他们也是知道的。所以,就是为了自己的俸禄,大臣们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反对开海禁。
横竖,这海禁能开就能禁,不是吗?
皇帝犹豫了一下,算了一下自己的荷包,然后自己严重缺钱的现状,最后还是对顾茜茜道:
“老四啊,这事儿,交给你来办?”
顾茜茜苦着脸,道:“父皇,我才九岁!有你这么使唤儿子的吗?”
如果顾茜茜一口应下,皇帝说不定就迟疑了,可是他明显发现,这个儿子在躲懒,皇帝哪里还犹豫:
“好了,你写个折子上来。”
顾茜茜立马道:“父皇,也不需要别的,父皇给个皇庄给儿子就成。当然,若是父皇同意儿子往东瀛贩盐,那儿子能挣更多。”
“胡闹!皇庄可以。贩盐?想都别想!”
话出了口,皇帝才发现,自己上了这个儿子的当。
“那也成。不过,儿子希望距离京师近一点的。方便儿子去巡视。要不,您给儿子一道手令,让儿子自己去购置庄子也是一样的。”
“滚!”
顾茜茜麻溜儿地滚了。
反正,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第126章 第 126 章
好吧,顾茜茜走了以后,皇帝这才反应过来,好像,他刚刚忘记了这个儿子才九岁?
眨了眨眼睛。
再眨了眨眼睛。
皇帝果断地忘记了自己的间歇性失忆症——谁让这个小儿子的奏对听上去似模似样的,都让朕以为是朕的哪个臣子了呢。对于有本事的臣子,朕总是不会吝啬于一个机会。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皇帝也很果断地选择做了甩手掌柜。
反正,孩子九岁,跟那些宗亲一样,不就是担个虚名儿,白拿一份俸禄吗?小事儿!
为了防止有人在他的耳朵边儿上唧唧歪歪,皇帝又果断地让大皇子担了个兵部见习的名头,然后把三子挂在了礼部。
看到自己老爹的安排,太子人前笑笑不说话,人后,不但把皇商范家从内务府要了过来,给了顾茜茜不说,还特特地找顾茜茜聊了一个晚上,然后从自己的私房钱里面拿了两万两银子出来,让顾茜茜去买庄子地。
顾茜茜就去汤泉山附近,买了许多的地。无他,就是想借着汤泉山的地热用来种草而已。反正套路就那么几个,好用就成。
这边,工部忙着造船的时候,那边顾茜茜就已经把养殖场给盖了起来。当然不是鸡鸭养殖场,而是圈养兔子和羊的养殖场。
这支船队,是范家出资建的,按照约定,船上的货物,范家装一半,顾茜茜装一半,当然,他们都要依法纳税。然后,范家派出了人,亲自带船,出发了。
他们会先到高句丽,然后再去东瀛。而这两个国家的情况,范家基本已经打探清楚了。比方说,高句丽的老论派和少论派正斗得你死我,比方说,东瀛的铜钱匮乏,以致于民间大多在使用我朝的铜钱,等等等等。
这些情报,让范家在生意上的利润几乎可以说,翻了一倍。在高句丽收上来的铜钱,到了东瀛,就能换成真金白银,这里面的汇率,油水可丰厚了。
当然,顾茜茜的呢料卖得很好,就跟那些国朝那些赶考的士子,为了春闱,总会扯那么一两丈呢料去做件披风一样,在高句丽也一样。固然很多文人、高官不屑一顾,可是那些王宫的卫士还是很喜欢用呢料做件背心啥的,穿在里面。怎么说,高句丽的冬天也会下雪,而且高句丽地少人多,棉花等物资,不但少,而且还很贵,因此,呢料,还有那些鞣制好的兔皮,都卖得不错。
当然,东瀛也一样。
这个时候的东瀛也在闭关锁国,对西洋诸国封锁海岸,可是东瀛的港口却欢迎国朝的商人。
这一次七艘船组成的船队,给朝廷带来了约合二十万两银子的赋税。范家和顾茜茜一共收入二十万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