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红楼死亡不完全手册_作者:无法忘记的遗憾(35)

  他也管不着。

  即便系统给他开了金手指,可是他还是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会试和殿试上搏个好名次。至少不能让人觉得他的成绩有问题。

  当年的唐寅自恃才高八斗,早早地放出话来说自己会试十拿九稳,最后就是考上了会元又如何?还不是被人冠上了舞弊的名头革了功名?

  所以,越是年轻,名次越好,就越发应该老老实实地窝着。

  林徽音的决定,让贾家,上至贾母下至贾政扼腕,人前人后说了不少话,可这跟林徽音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月春闱,林徽音靠着一篇关于红薯和粮食的策论,让主考官和两位副主考一致将他定为会元。殿试只考了一篇土地策论,而林徽音一篇关于历朝历代的土地改革的的策论让太上皇和皇帝都说不出话来,一致钦点他做了状元。

  在殿试策论里面,林徽音不但分析了史书上已有的土地政策的利弊和兴衰原因,还拿出了史书上没有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也分析了这两者其中的利弊。林徽音直接点出,要解决土地问题,关键就是要让土地的价格降下来,而向外扩张,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林徽音在策论中直接点明,历朝历代的王朝之所以会衰落甚至灭亡就是因为这些王朝停下了扩张的脚步。

  这个观点引起了文武百官的广泛讨论。

  按照惯例,会元和状元的策论都是要贴在贡院的门口接受天下人的品评和监督的。普通百姓是不懂的,可是看到林徽音那卷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漂亮得跟字帖一般,不少对科举了解不深的人就喜欢上了。

  而懂一点的人,读到这两篇文章,深入浅出,简单易懂,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自然也喜欢。就是呆如薛蟠,也叫人把这两篇文章抄了下来。因为往日里他妹妹跟他说的那些,他多半听不懂也不耐烦听下去,可是这两篇策论没有那么多典故,他能够看懂个一半。所以,他喜欢。

  再精明的一些人物,好比说,那些大地主大商人代表,他们也知道,立国百年,国家已经到了改革的时候,而土地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各朝各代的命运的核心问题,所以,他们也担心,国家改革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虽然这个朝代没有一条鞭法也没有摊丁入亩,可是他们也很清楚,按照这个事态发展下去,国家肯定会改革,说不定就会采用类似一条鞭法或者摊丁入亩等类似的改革政策,那肯定会影响到他们利益。

  在这方面,这些大地主大商人集团比任何一个团体都敏锐。

  如果说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是对他们宣告了无期徒刑的话,那么,林徽音最后提出来的对外扩张,无疑是一种缓刑。

  林徽音制止了有可能发生的、损害到他们利益的土地改革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让这些大商人大地主阶层松了一口气。

  而皇帝,他则看中了林徽音的头脑,看中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简而言之,林徽音会成为新科状元,没有人有异议,因为所有的人都没有他想得那么深;皇帝直接任命林徽音为待诏学士,也没有人有异议。

  在大魏王朝,官位和官职是分开的。爵位、官位、官职,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官位和爵位决定是拿着什么样的俸禄,而官职决定的是干什么样的活以及拥有怎样的权力。而权力直接就对应着实际地位。

  好比说,林徽音的状元郎,这是一个正三品的官位,而待诏学士学士,这是一个官职,正四品。也就是说,林徽音拿着正三品的俸禄干着正四品的活,拥有的,却是天子近臣的权力和相应的地位。

  而在扬州巡盐御史这个位置上呆了五年已经都快绝望的林如海也终于盼来了调动:他被任命为浙江布政使。

  虽然说表面上看只是平调,可是对于林如海来说,浙江布政使是个极好的位置。因为他跳出了盐政这个要命的系统,也跳出了江南省这个要命的烂泥塘。

  春闱之前,大家都认为林家是凄凄惨惨戚戚,林如海的命在钢丝上悬着,这才让儿子进京一搏。可是一转眼,林家就是气势难挡的中兴之象!更重要的是,林徽音才十五岁就成了天子近臣,这天底下,又有几个十五岁的天子近臣?

  立马,之前都不被大家看好、认为是个大火坑的林家和林徽音,就成了各家有女儿的人家眼里的香饽饽。

  各家的拜帖、邀请函,宛如雪片一样,飞到了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