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一直是懂事的,也是明理守规的人,但他有时候,也只是个刚成年不久的少年而已。
所爱,可安我心,可乱我意。
感情本就是这样莫名其妙的,说不来,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牵心动念。
“不疼。”陶阳握着他的手,伸出指腹在少爷的眼下扫了扫,笑道:“早知道这样你就听话了,我就早点疼。”
真是玩笑话也不分时儿说。
少爷早就乱了神儿。。哪里有心思和他说笑,他只要想到,他的阿陶身上的鞭痕还交错触目时又受了伤,流了血…他的心啊,就被一股劲儿给攥得紧紧的,又酸又疼,难受得不得了。
他俯身保住了陶阳,在他耳边儿低声道歉,一遍又一遍儿,认真而颤抖。
“阿陶,你不要再这样了。”
“求你了,再也别这样了。”
“我会死的,真的会的。”
陶阳拥着他,试图给他温暖,但这出口的话,听着就是让人觉得不开心:“少爷,就算没有我,你要好好的。”
人,总是要走的。
“不会!”
少爷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的情绪又涌了上来,歇斯底里地吼了回去!
复而低首与陶阳额头相抵,眼泪打在陶阳眼侧,听他浓声道:“不会好的,阿陶,你不能这样儿,不能看着我不好。”
陶阳抿了抿唇,这原本要说出口的话又咽了回去,换成了安慰。
“好,我不走。”
――――――――――――――
一直在你心里。 ~。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爱
余荌的葬礼十分简易,也没有太多亲眷来。她们家是盛京城的富商,结交的一向是豪门富甲,派个人过来了表心意就算是完了。
死亡这样的事儿哪有那么多的感同身受,不是至亲骨血,谁能体会深刻。
玉溪蒙着面纱,被老秦护得严严实实的,在灵堂前敬了香,看着牌位发愣了许久,问了自己许多遍:余荌就躺在这灵位后的棺木里吗?
她真的再也醒不过来了,再也不能去孟府吵九良了,再也…见不到她孟哥儿了。
这心口泛酸,她难受得躬起背直想卷缩起来。——余荌,或许你是甘之如饴的。但我,仍是觉着天命不公啊。
老秦拥着她站到了一边儿,看孟哥儿和九良上前来了。两人眼中都是血丝。看着既疲倦又悲戚。
这世上最令人痛苦的,不是你的无能为力,而是你分明有所选择,却选了一个最残忍的。明知不忍,还是要忍。
九良站在灵堂前低声说了几句话,或许只有余荌能听见吧。
但玉溪想,那一定是余荌最想听的。
葬礼过半时,诸葛来了。
不出意外地成了众矢之的,不说她先前和余荌的那些“过节”;单说这一回的盛京叛乱,罪魁祸首就是她舅舅。
没有这一切,余荌也不会死。
余家的母亲早就把眼泪哭干了。 。整个人憔悴得不像话,眼下乌青,双眸通红,一见了诸葛恨不得立刻让人把她打出去。
堂主和少爷拉住了人,好生解释了一番,夫人这才冷静了下来。
但她说的话又像尖刺儿,一只一只地扎进了众人心口。
“我何尝不明白,京中局势堪忧,家国为重。但你要是不利用她对德云书院些个孩子们的心思,又怎么会吵起来?”
一切根源,还是你。
“诸葛姑娘,你真的没错吗?”
“还有她回京来…”夫人神色空空,像是回忆着什么:“要不是因为你,她又怎么会异想天开地去救周家的少爷?”
“孟鹤堂。。你也没错吗?”
从最初,利用她心急的性情吵起来,进了大贞观,送了陶阳出京城。到后来啊,她知道消息,不顾一切地出京,为的就是确认一个人的安危。
回京来,头一件事儿不是向爹娘认错,而是去了孟府,以卵击石地去救周九良。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爹爹与娘亲就这样日盼夜盼地等来了她的尸体。
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
这世间因果报应,如此循环往复,看似毫无关系,到归根究底都为一己之心。
“没出息的丫头啊!”夫人抚摸棺木,浓声骂着:“动了不该动的心啊!”
这凡心,就是凡人的劫数,千苦万难不可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