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林琅_作者:顾希努(111)

2019-04-06 顾希努 红楼

  两方争吵第二天,福建水师传来战报,倭寇屡屡上岸抢杀附近村庄,事态严重,皇上下令,战!

  消息传来时,徒斐曾唤林琅,以期林如海能倒向他们,不料林如海坚持主战,导致兵部以钱粮不够为由的理念不能站住脚,最后朝中主合者只剩礼部的老大人,他们满口仁义道德显然撑不了太久,皇上毫无意外的倒向了主战派。

  国库之中的钱粮足够支撑此次征战,可林如海隐而不报,朝中知道这件事的仅皇上与他自己。皇上立即下旨,命林琅为钦差,专管此次征讨倭寇的钱粮,可沿程查抄贪官以供军需,五皇子徒毅同行。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林琅接到旨意的第二天就和徒毅启程了,朝中大臣慌得很,就怕自己被查出什么,这朝里贪官污吏多如黄河之沙,两袖清风者寥若晨星。

  那些心虚的大臣纷纷上书,反对皇上的旨意,大多说林琅年纪小,不禁事儿。内阁方面却是沉默着,那些大臣自以为内阁方面是碍于与皇上多年的君臣情分,不好出面反对。便天天去内阁那边请求内阁相公出手,王老大人实在受不了他们这么烦人,便道‘路线。’两字。

  那些大人不傻,脑筋一转便知问题关键,皇上只是赋予林琅沿路抄家之权,也就是除当地势力以外,都不归林琅管,那么在京里的他们也就没有危险了。

  京城和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难临头时再怎么千丝万缕,都得断开!

  林琅离开前向他爹询问了历年来水战所需钱粮,虽说由林琅负责钱粮,但是具体还是需要户部的人实施。林如海也派了自己的得力手下跟着林琅出去,这次是奉皇命出行,随行的队伍不仅人多,而且各个都是皇上的侍卫。

  兵贵神速,林琅没有在路上过多耽搁,直奔江南。

  徒毅曾经问过林琅路线的事情,林琅笑着说:“这次出行最重要的事是军需费,这钱最多的地方不就是江南吗?从江南调钱粮不仅多,而且快!”

  徒毅嘴角微挑,道:“最关键的恐怕是你能报仇吧?”

  林琅笑了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切都如林琅预料的一样,到了江南之后,抓了几只小鱼,给了江南官员一个下马威。那些官员为了保命自然送上了大批的钱财,那个苏达尔也在其中,偏生林琅不收他的钱。

  能在江南当官的,自然聪明,也就明白了林琅是要对苏达尔下手,就算他是皇子舅舅又能如何?太子之位空悬,皇上又派了与苏达尔有仇的林琅过来,可不就是要让他出口气?这么瞧着,皇位谁坐都有可能,偏不会是八皇子。

  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的快感,林琅这次是感受到了,这么个意思一透露出,那些江南顶端官员为了保全自己,便将苏达尔的罪证收集给了林琅,不管那些是真是假,林琅都是照收不误。最后都由徒毅查实,去年的乡试舞弊却不在彻查行列。

  有些事,过去了,就只能过去,翻不得,碰不得。

  抄家的那天徒毅和林琅亲自去了,这些被抄的东西都是要直接变卖成为军需的,林琅又吩咐了人,将部分东西折买粮草,这些东西都要直接送往福建沿海地带,沿途不下船,直到目的地。

  抓了一个苏达尔,牵连出了一串的大小官员,这次的军需问题是不愁了。不过林琅他们也不直接返回,而是陪着军需接着往下走。

  船行至此次遭受冲击最小的县里……

  这是林琅第一次清楚的了解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场景。

  战争,在朝折中,只是死伤人数,波及村庄数。林琅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战争,不是书里的描写,难怪会有‘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的句子。

  徒毅拍了拍林琅的肩膀,林琅回神,道:“军需都发放了吗?”

  徒毅叹气,道:“已经先给百姓了,你没事吧?”

  林琅点点头,道“我没事。”

  倭寇上岸,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最先受到冲击的是百姓,来接林琅他们的将军,据说是世代驻守此地的老将。

  林琅下船后,见到满目疮痍的村庄,便立刻和徒毅商量,下令将粮草先给百姓。那位老将带着人本来是要接过林琅带来的军需,没想到林琅竟然发放给了百姓。这他哪肯?

  老将拱手拜见徒毅,道:“殿下可将军需交给老臣吗?”

  还不等徒毅说话,林琅冷笑道:“老将军年纪大了,怎么还出来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