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离了贾家,这还是黛玉第一次哭,林琅心里乱乱的,没了法子,只能半蹲着身子,小心的给黛玉拭泪。丫鬟们在外头候着,不知里面发生了什么,听到黛玉哭了,却也不敢进去,只能在外面焦急的等着。
前头戴公公等了一会儿,看时候不早了,便让人过去催催,免得叫皇上他们等着。
那小太监跟着人去了旁边的花厅,见伺候的人都在外头,便上前几步,笑着问道:“不知小林大人可好了没?可否催促一番?”
合乐出列,福了身,道:“有劳公公特地前来,奴婢这就去通传大爷一声。”
小太监也不敢放肆,连道不敢,又说道:“也不是我们急着,不过是圣上那边还在等着呢!总不能让圣上和尚书大人们等着吧!”
合乐自然奉承了几句,让小丫鬟送上了一个荷包,小太监知道林家不同别人家,略推脱了几下便接过了,暗自摸了摸荷包,不由感叹林家果真财大气粗,出手阔绰。
虽是得了好处,但该催的也不敢落下,合乐示意如顺进屋催一番,自己则是和小太监闲话家常,不至让他觉得自己被冷落着了。
屋内黛玉听着人来催,拿过林琅手中的帕子,一边擦拭眼泪,一边抽噎道:“哥哥,先,先去宫里吧!我这儿,会处理好的,你去吧,我和爹在家等着你回来。”林琅看黛玉抽抽噎噎的,心里也难受,可皇上那边也在等着他,没法子,只能道:“你且放宽心,哥哥今儿一定回来陪你吃晚膳!”
黛玉微微点头,林琅见状便向前走了出去,黛玉瞧他走了,急忙跟上前去,林琅听见声音,笑着放慢了脚步,黛玉果真拽住了林琅的衣袖。
两人一同走了出去,合乐他们也顺势不再言语,林琅又嘱咐了合乐几句便和小太监走了。
黛玉靠在门上,望着林琅离开了家,久久没有缓过神来,那些丫鬟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劝黛玉,拿了一件披风给她披上后,便在一旁守着,最后还是合乐把人劝回了屋内。
林琅进了宫,便直奔御书房去了,房内诸位大人都在,林琅也不在意,目视前方,看着皇上,深深的跪下,请了安。皇上惦记着林琅身子不好,连忙示意戴公公将林琅扶起,特地拿了一把椅子过去给他。
刑部尚书起身,看来圣上一眼,皇上微微点头,尚书便开始问道:“不知数月前的春闱,小林大人身在何处,做了什么?”
林琅起身,沉思了一会儿,道:“因王阁老的孙子与下官乃是同窗,本科又要入场,心想科举压力大,便与十三,十四皇子连同小何将军一同寻他出门散心了。”
这些事早已证实过了,他们几人一向是一起活动的,林琅是不会单独邀请王尚品出门,也没有那个闲心出门。刑部尚书也只是按例询问一遍,皇上却没那个心思听他说这些场面话,不由咳了一声,尚书识趣的开始问关键问题了。
“你可知道柳絮今年也来参加春闱?”
“并不知晓,他未曾来寻过下官。”
“那封遗书,你可知道?”
林琅微微点头,道:“自然知道,只是未曾见过,不知大人此次可带着了?”林琅一直怀疑柳絮死亡的真相,那封遗书或许是真的,但是在什么情况下所书,却不一定了。
刑部尚书自然将证物带来了,身后一小太监将那封遗书呈上去给了皇上。
圣上略看了几下,便传给其他大人看,等轮到林如海时,他没有看,直接递给了林琅,林琅接过信,仔细查看了起来。
回想着之前自己见到柳絮的字迹,几番对比,估算,确认这封遗书是他的笔迹,只是这字不像是即将慷慨赴死的人写的,笔锋处微微颤抖,显得这封信有些怪异。
林琅既有些怀疑,也不揣着,直接道出了疑问,刑部尚书闻此,不由皱着眉头,摸了摸自己的胡须。
林琅将信给了小太监,拱手道:“圣上明鉴,若柳絮是因科举不公,一心赴死,不该留下这样的字,存心赴死之人,心中大多坚定平和,又怎会颤抖双手?再者说,若柳絮去世,那么柳絮的妹妹该怎么办?据下官所知,他们兄妹二人自幼相依为命,且其妹因被恶霸所欺,神智有些不清,若是柳絮去了,那她该怎么安身立命?”
刑部尚书接着说道:“启禀圣上,柳絮确有一个妹妹,只是在柳絮去世后便没了踪影,因她神智不清,下官虽多次派人巡查,只可惜毫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