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商枝无疑是聪明的,她借着母亲的关系,紧拉着世子妃,她在这里没有根基,若想活得好些,抓住亲王府这根绳子是必要的。
而与皇上的相识源于娴贵妃。娴贵妃那几年一直现在丧子的痛苦里,她知道凶手,却苦于没有证据,动不得,对于已逝的太子很是愧疚。
楚王妃见她深思忧烦,就时常进宫陪她,有一次程商枝来楚王府,可楚王在办差,世子妃与世孙母子三人去了城郊,楚王妃见这么小的孩子,难得奔波,就带着她进宫了,后来娴贵妃觉得这孩子讨喜,时常让楚王妃带着她进宫。
程商枝进宫后不是说些话逗她们笑,就是听着她们两妯娌闲聊,因此知道了不少秘辛,程宛童的身世就是一次午歇醒后听到的,她醒时正要起身就听到楚王妃提到了程家,她急忙闭上眼睛,嘤咛着翻了下身,楚王妃见她没醒就继续说着。
说一说看似衔接不上的地方:
就是程老夫人认为楚王妃觉得是怕程商枝挡了赵谦徵的前程才提出给她介绍婚事的,而楚王妃觉得是程商枝不适合宫廷才如此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程老夫人虽出身定国侯府,可她还是惧怕皇权,不希望自家人与皇权之争有何瓜葛,所以她才会觉得楚王妃是那般想法。
而楚王妃时常带程商枝进宫,她的才智楚王妃都是看在眼里的,只是皇帝不希望程商枝身在宫廷,再加上她太过娴静的性子也不适合宫廷,而且自己也是看着她长大的,也不忍心她进宫受磋磨,自己的孙子多少是了解的:他若是去了程商枝,他们的关系就终结了,而孙子只会把她放在后院,不会去理她的。
所以这是两个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只是两人身处的位置不同,想法不同罢了。
全文以齐衡签给程府的那纸请婚书开篇,弹婚书那个动作表示了程商枝的小女儿心性,也是间接表现出了她心底的愉悦。
程商枝在雪后逛园子遇见自家妹妹时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程商枝活泼俏皮真性情的一面,谈及婚事的气愤不过是心底对齐衡不守约的一种气愤,在问及齐衡面貌时的低声细语,也表示了程商枝活泼外表下对齐衡心思的小心翼翼。
后来言语中假意抢嫁妆是为了掩饰那种心悸的感觉,当她说“想来日后这机会也快没了”时,心中是不舍,可言语之间也有不甘,却无力反抗。
程商枝是一个现代人,我不愿她被这个时代彻底同化,为了表现出她还留有现代思想,特意加了火锅这一情节,算是间接表现她还记得自己是现代人。
后面写到了程商枝管家之后对两位姨娘的掣(che,四声)肘,那是她才来几年,加上是小孩子的身体,别人不知道灵魂是另一个人,自然不会有人刻意去同化她。她所表现出来的戾气是她本身具有的,只是被她自己隐藏了起来,她从娴贵妃那里知道了程宛童的身世,她并不是要揭露出来,只是把她作为拴住庆姨娘的砝码。
她其实心地很好,从她与家中庶女的相处就看得出来,她不在意她们的身份,教她们管家,带她们出府四处游历,对她们极好,她把她们看做生命中的一部分,连家中的姨娘都很宽容,除了开始管家时的那次威胁,她从始至终都没有做出任何伤害她们的举动。
我写这样的一个女主,是为了表现出嘉成县主的恶毒,我始终认为,温文尔雅的小公爷娶了嘉成县主,还因为嘉成县主的无脑恶毒年纪轻轻就成了鳏夫。
温文尔雅的良善公子应该配上温柔娴静又不失俏皮可爱的可心人儿,这就是女主人设的原因,把女主写得强大一点不仅仅是因为开金手指,也是为了她日后的保障,她的娘家不高,嫁进齐国公府是高嫁。不久之后就是新皇登基,谁也不知道后来的发展,所以强大一点在改朝换代时怎么都是一层保障。
第十一章:商枝大婚 皇上驾崩
中秋夜发生的事在皇上刻意的透露下满朝文武都知道了,那日替四王爷求情的大臣们都捏了一把汗,个个缩紧了脖子,生怕皇上什么时候想起自己,然后来治个罪什么的。
日子不紧不慢的过着,转眼就婚期将近了,商枝成亲要用的一应服饰都是由皇宫内廷司制造,她也懒得绣什么嫁衣啥的,正好落个清闲。
商枝找人四处都没寻着赵谦徵和娴贵妃,问了祖母才知楚王府三祖孙昨夜急召入宫,今日就只有王妃她们来了,而且娴贵妃今日也没来,说是皇上病重,都已经休朝了。听到这些程商枝有些不安,她有一种感觉:皇上真的快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