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齐衡花灯微透,几时重又_作者:旧影疏疏(69)

2019-04-06 旧影疏疏

  皇上料到那些老臣们怕唇亡齿寒,所以一定会反对,可他没想到连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顾廷烨也一再反对,他以为他是皇权中心的控制者可以掌控一切,可他漏算了一样,那就是人心,顾廷烨就是这人心之首。

  顾廷烨虽存有私心,可他在外打仗这么多年,得了秦家的许多教导,加上他十分敬佩秦大将军,皇上虽有意提拔他做领兵的主帅,可他有自知之明,那四地边境,除了秦大将军,有谁能拍着胸脯说对那风土人情、地形地貌、敌军强弱等等一些东西是了如指掌、分毫不差的。没有人,是的,没有人,莫说这满朝文武,就是那些对地理研究得分外透彻的什么大师和本地的百姓也及不上秦大将军的分毫。

  秦大将军名叫秦渊,是当世的军事奇才,自十二岁随父上战场之后就从未有过败仗,因此就有了民间传言,说他是战神刑天转世,是庇佑大宋的守护神。

  秦渊自小聪慧灵敏,过目不忘,尤其是军事方面多有涉猎,通过看兵书和祖父、父亲的兵战记事就写出多篇兵法论事,十二岁随父出征,三个月连胜四场一举夺回两座城池,就此打响了“战神”的名号。

  第二十五章 :商枝难产之二

  秦渊常年流转四地作战,每至一处就必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打探敌人的情况,因为他过目不忘,又善用兵法,屡屡获胜,这边境各国早已被打怕了,除了一些过不下去的部族时常小打小闹的抢劫之外,边镜四地已经快二十年没来过一场大战了。

  所以赵行之若是想名正言顺的夺了秦家的兵权只需与别国安排一场战争即可,可这么做难免不会被人发现,落下勾结外邦的口实,况且他自诩明君,自然不会为了这区区秦家担上这不可饶恕的罪名的,所以他退而求其次的选了召回秦渊,强逼他交出兵权。

  可朝堂上反对的声音太多,尤其是苏崖的反对激起了赵行之这些日子内心的怒火,于是苏崖就被打入了天牢,老臣们见此也不敢再多言,毕竟皇上现在六亲不认,连刚刚生下嫡长子的皇后娘娘面子都不给,把她父亲二话不说的直接下狱了,再逼他的话,可能下次来金銮殿上朝的就不再有他们了。

  见朝臣们不再发声,赵行之就开始有计划的分散秦家的兵力,打算逐个击破,正好边陲番邦这些日子有异动,很可能会举兵进犯,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边关的秦大将军一接到风声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他如何不知这是赵行之的算计,可秦家世代忠君,皇命在身,不得不从。

  皇上的打算其实有些异想天开:他想的是先将秦大将军召回京中,然后分散秦家主力,再挑一两个能担大任的官家子弟做主帅,赢一场给朝中的那些反对他对付秦家人的老顽固们好好瞧瞧。可这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只能是付之东流。

  赵行之他实在不了解朝臣们的心思,这些朝臣大多都是和太组一起打天下的世家子弟,在他们的信仰里,皇权是天,可秦家却是整个大宋的守护神,这四地边境没有人比秦家人更熟悉,再则秦家人也从不藏私,只要是有能力的、能够挑起军中大任的人他们都倾囊相授。只要是在秦家军中历练过的人,哪怕是平凡人家也比一般的人要好得太多,这官场之上,大多都是被秦家人教识过的人,只要不是自己作死的,基本上都是百姓口中的“活青天”。

  这个计划当然没有得到朝臣们的认可,他们都不是傻子,谁会把自家人推出去送死啊,赵行之气的不轻,既然你们不允许,那就用皇家暗卫军吧。

  待到秦渊接了圣旨回京之后,赵行之就开始行动了。赵行之这人有想法,敢做敢为,搁军中那就是个做将军的好苗子,可如今他是皇帝,身处高位,怎可随心而为,暗卫军统领了解朝局军政,知道此行必败无疑就不想接这任务,奈何赵行之一意孤行,统领只得领命前去边关接替秦渊出兵,结局自然是一场败仗,不仅是损兵折将,还丢了一座秦家人固守二十年的城池,这一举动失了不少民心。

  赵行之忘了,皇家暗卫军暗杀是一把好手,也大多是军中之人,可行军作战,不是凭着你是军中人就可获胜,除了天赋异禀还需要了解对手的弱点,对地形的了解,对兵法的倒背如流,这些东西暗卫军几乎都没有,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在军中收集情报,武功不弱,可对军队的事并不是特别上心。

  赵行之还忘了一件事:边关安静了快二十年,此次番邦举兵进犯,怎么可能像之前小打小闹的抢劫一样没有准备,秦渊若是还留在边关,他们就算集结了好几个国家的兵力也未必敢贸然进犯,可坏就坏在秦渊回了京,副将被革职,这些士兵对此敢怒不敢言,番邦计划了这么多年的战争一触即发,统领没有军心,士兵们无心战斗,这场战争注定是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