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一开始不要太顺利反而好些,他们的心理落差不会很大。不过,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原因还是他这句话说的太轻描淡写,实在太欠抽了。
总之,积累许久的压力变成了愤怒,队伍里大吵了几次,全靠我爷爷和解九联合了几个温和派从中周旋,才渐渐平息下来。但因为没有了指引,他们不知道要的东西在哪里,不得不开始最原始的地毯式搜索。
“难道他已经开始失忆了?那个洞我去过,位置很显眼,洞口也大,应该不难找吧?难道我运气就那么好?”
爷爷摇头说:“我们那时候也以为是这样,包括张起灵在内,都以为是失忆造成的,后来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现在回忆起来,我们应该再多想想,而不是贸然开始行动。”
原来他们的队伍虽然原本规模并不小,但决定地毯式搜索后,应对悬崖上成千上万的孔洞,人手短缺却成为了最主要的问题。老九门一共才九家,每家各带三五个亲信伙计,总共不过四十来人,为了安全起见,通常要几个人一组行动,这样搜索起来,一天才能解决二十来个。为了赶上进度,大佛爷不得不持续扩充队伍,前线搜罗的、后方支援的、还有负责技术配合的(比如我后来见过的金万堂,就是那时候找来的鉴定师之一,因为张起灵说过,在正确的洞穴里应该有鲁黄帛书),整个项目组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竟渐渐变成上千人的庞然大物。
到了这个份上,各个工种各种人物在这里生活劳作,四姑娘山山底已经俨然成了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但是按道理来说,一个项目卷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应该很快就会有成效才对。但是没多久,他们就发现事情朝诡异的方向发展了。
最初,是后来加入的测绘组发现他们怎么绘制图纸都有问题,明明昨天才画的图做好的编号,第二天就会乱掉。随后就有小分队在探索洞穴后没有归队,直接失踪了,甚至有时连去搜救的人都没了踪影。
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后,他们崩溃地发现一个难以置信的事实:这个山的洞穴会移动。
听到“移动”二字,我突然就想到了,“是那个山里有玉脉,就像巴乃一样,山是活的!”
我爷爷点头表示同意,说经过调查和走访,他们才发现,四姑娘山上的那些神仙蛀都是天玉上开的孔,懂得自己开合,这次开在这个地方,下次就指不定开在其他什么地方了,他们就像在一个活的迷宫中找一个出口,从一开始就注定做的事情全都是徒劳。
“不过我去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它移动过啊?”我感到有点不解,“它一直在原来的地方,都几十年了。”
“你是怎么找到地方的?”
“太简单了,那外面有人工加固的……”说着,我不由“啊”地叫了出来。原来如此,那些固定的水泥并不是为了支撑洞窟防止坍塌,而是为了固定住洞口。我和小花之所以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找到地方,根本不是运气好,而是因为有人已经把事都办完了。
三 启蜮 25
他们当时还糊里糊涂,直到很多年后,综合巴乃的情况,才渐渐归纳出一个结论:四姑娘山的天玉和巴乃同源,但是没有巴乃那么活跃。不知由什么决定的,每个地方玉脉的开合似乎都有着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就像活火山和死火山那样。
在他们去到四姑娘山时,很不幸撞上的是活跃期。而闷油瓶获得的情报,其实已经是将近50年前的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大的误差。
无论怎样,对于当时的队伍来说,这个打击非常沉重,因为项目是有期限的。尽管当时我爷爷并不知道大佛爷和闷油瓶的真正目的,但是他也感觉到了,大佛爷显然耗不起那么多时间,他一直在竭尽所能地调动自己的势力,希望能找到突破口,但对这种莫名其妙的状况也是束手无策,进度一直停滞不前。
另一方面,闷油瓶也承载着非常大的压力。在我爷爷的记忆中,他不是在带队搜罗就是在营地里补眠,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从没有见过他做别的事情。
但是,虽然他们都或多或少感到了时间的紧迫,真正引起之后的决裂的,却是另一个谁都没有注意到的理由。
他们都疏忽了,这个项目旷日持久,与世隔绝,而且为了赶工也少有休假,所有人都在无望的环境中工作,精神状态普遍非常糟糕。更何况会从事盗墓这个行当的人,都是刀尖上舔血的亡命之徒。他们会去盗墓,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赚快钱,毕竟这是一个一夜暴富的行业,更是难以忍受长时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