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蕊是因为在龙宫“昏睡”了十八年将近十九年才得以容颜不老,这林旭又是得了什么大造化?
他年轻时认为神仙根本是不存在的,直到近日去地府走了一遭,阎王为他添了二十年阳寿,才开始相信鬼神之说。
眼前站着的,莫非是个活神仙?
李世民将目光放到了陈雠鍪身上,示意他再说点什么。
陈雠鍪并没有领会到皇帝的意思,心道爸爸若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亲外公就不会再强迫他们父子分离了,再接再厉地夸赞道:“家父随口一说,便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林旭见儿子在坑爹的道路上狂奔,小声阻止他道:“莫乱说,我不会。”
陈雠鍪没想到爸爸会当众拆他的台,现在可不是藏拙的时候。在他的记忆中,爸爸是无所不能的,丝毫没有想过爸爸会是真的不会。
对林旭说的话,他一个字都不信。
金殿上无人敢喧哗吵闹,林旭的声音再小,也被周围的人听见了。这话传到了李世民耳中,正要治陈雠鍪一个欺君之罪。
殷开山和陈光蕊脸上满是担心和忧虑,生怕皇帝一怒之下把人给砍了。
陈雠鍪不慌不忙地道:“家父的意思是要分别以莫、乱、说、我、不、会这六个字为开头做出一首诗来。”
此话一出,惊呆了众人。
陈雠鍪出的题目实在太难,昔日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行七步作出一首诗,现在却让一农夫当场作出六首诗来。
简直是强人所难。
不过这对林旭来说并没有难度,甚至不需要思考,张口即来。前世他不会作诗不代表这一世也不会,起码不会输给儿子,只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现在这种情况,容不得他不愿意,只得开口。吟完前三个字的诗句,他未做停顿,吟出了后三个字的。
他在南瞻部洲十八年,荒废了修炼,可没有荒废学业。六首诗,每首诗中都不乏朗朗上口可流传千古的诗句,质量上乘。
众人感叹:状元郎的父亲,个个都是才子。
殷开山和陈光蕊对林旭的来历愈发好奇,有如此才华,父母肯定不会跟他一样是个种田的。这人极有可能是官宦之后,十八年前还是个半大的孩子,却不知为何会流落到江州。
李世民见林旭是白身,莫说举人,连个秀才都不是,问道:“你有此等文采,为何不去参加科举,谋求个一官半职,报效朝廷。”
林旭道:“因为官府鼓励开荒,发展农业经济。”才不是因为南瞻部洲蔬菜水果的种类太少了,满足不了他的口腹之欲,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
唐朝没有辣椒,他可是无辣不欢的。
李世民想了下,确实推行过劝课农桑等政策。他真正想要问的不是这个,而是迫切地想要知道不老的秘诀,挥手道:“你们都退下吧,林旭留下。”
其他人在这里真的太碍事了,让他真正想问的问题都不好问出口。
陈雠鍪见爸爸在金殿上大放异彩,比任何人都要高兴,再听到皇帝单独召见爸爸,有种大功告成的喜悦,在跨马游街时格外的精神。
却不知皇帝与林旭交谈许久,不问苍生问鬼神。
晚上,林旭还没有回到丞相府,听说是被皇帝留在了宣政殿,和皇帝在一起。陈雠鍪以为爸爸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在宣政殿和皇帝有很过国家大事要谈,怀着美好的心情入睡。
可是他却做了个噩梦。
梦中,他爸爸脚踏祥云,直至九霄,不管他如何哭喊,爸爸都不曾回头,狠心决绝。冥冥之中有人告诉他,他爸爸是天上的神仙,要到天上去,不要他了。
想成仙吗?上西天灵山大雷音寺拜佛求经,可得正果金身。
梦醒,陈雠鍪擦去眼角泪痕,和亲爸、亲外公一同去上朝。他对梦中之事尚存疑虑,正纠结该不该开口求皇帝批准他剃度出家,上西天拜佛求经。
他却不知,两次进入他梦中提点他的人都是南极星君。
此刻宰相萧瑀有事启奏,言偶遇两个和尚,卖宝贝袈裟和锡杖,可买来给法明法师穿用,寻求皇帝的意见。
两样东西要七千两之多,还是用公款买比较好。
李世民自地府还阳后,开始信奉佛法,起建“水陆大会”,法明法师是预定在大会上的讲经之人,花钱提高仪容仪表很有必要,同意了召见这两个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