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魂同人)棋魂同人之十年踪迹_作者:纳兰依然(402)

2019-03-15 纳兰依然

  与光互看一眼,亮再次点头:“请说。”

  于是,往后的时间里,原属于一名陌生棋手的少年往事,便在杨海边走边说间,在两人眼前徐徐展开。

  李杰四段,就如杨海先前所提到的那般,也是数百名为了围棋,特地“北漂”上京求学的“冲段学子”之一。因为家住江浙地区的某个小城,父母将他送至沈方明道场后,他便独自一人在此住校学棋。

  李杰很努力,每天起早贪黑地打谱、做死活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1岁那年,他终于有惊无险地踩着定段赛的最后一个名额,正式步入职业棋坛。

  但职业棋手的世界是残酷的,入段之后,尽管李杰还是那么刻苦,他的职业棋手之路却并不顺利。由于比赛时的对手等级分排名常常在前100以内,而李杰的排名仅在200至300之间,那时候,他几乎下一盘输一盘,一年内能参加的比赛只有两个——个人赛和段位赛。

  棋赛的屡屡失败,加之第一次参加国少队选拔垫底,双重打击相加,令他一度萌生了放弃围棋的想法。

  但鱼死之前尚且还要网破,李杰最终与父母定了三年之约,三年内再下不出成绩,就回去上学。

  为了尽快磨炼自己的棋力,李杰开始频繁地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下网络围棋。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不算比赛、集训,他仅仅在网上就与国内外棋手下了4000多盘棋,平均每天要下三盘棋。

  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下,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李杰终于拿到了“应昌杯”世界少年组、青年组两个冠军,从此在职业棋坛崭露头角[1]。

  “这,就是李杰的故事。”杨海转过头来,冲两人一笑,“听上去,可能和大多职业棋手的经历没什么两样。非要说的话……不过是他成功了,而且棋力越发出众。这点,我想塔矢君你在与他对弈时,也一定能够感觉得到。”

  仿佛确认般,再度向亮看去,对上亮的双眼,重新收回视线时,杨海却收起了脸上的笑容:“可是也有很多和他一样,同样怀揣着围棋梦的棋手们,却在距离目标十米处,就放弃了。”

  杨海说着,微微仰头,颇为感慨地叹了口气:“李杰的故事所反映出的只是中国职业棋手现状的冰山一角,放至中国围棋大背景中,优胜劣汰的例子比比皆是。单纯地享受对弈过程是远远不够的,你只有不断适应日益加快的对弈节奏,不断赢棋,才有可能在中国棋坛站稳脚跟。而据我所知,在韩国也同样如此,韩国棋手间的竞争甚至比中国还要激烈。”

  想到自己远在韩国的好友,光不由赞同地点了点头。

  杨海边走边继续道:“正因为长期保持如此高强度高频率的训练,在国际赛事中,中国棋手才能够很快适应棋赛的快节奏,并且能够在面对极尽复杂的战斗局面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而这,正是目前日本棋手身上所或缺的。太多的思考余地,只会让棋手犹豫不决,从而钝化他原有的判断力。”

  杨海此番话语,可以说已经十分中肯委婉,但饶是如此,却依旧让亮光心中一震。

  日本围棋的确已经低迷太久。

  虽然不想承认,但杨海所说,句句属实。

  就仿佛井底之蛙,终于窥见了大千世界。

  这天从围棋道场出来,一同返回宾馆的路上,光和亮都难得有些沉默。

  虽然不断为日本围棋改革献计献策,但说到底,亮想,自己骨子里仍旧是个冷漠的人。

  倘若抛开私心,平心而论,日本围棋的现状如何,日本围棋今后发展又将何去何从,这些,他都不关心。

  于他而言,只要能下棋,到哪儿都一样。

  但身上毕竟流着大和民族的血液,当今天从一名中国棋手口中,如此清楚透彻地了解到日本围棋与中国围棋的差距时,亮的心中还是免不了生出一丝怅然,但这股怅然不多时便被身旁一声带着惊喜的低呼所驱散。

  驻足在一家小店门口,顺着光手指的方向望去,亮立刻就笑了。

  光正用手指着的,是冰柜里一款北京特有的鸳鸯冰淇淋。

  说是鸳鸯,不过是两支并在一起的牛奶味雪糕。

  吃的时候,可以将两支雪糕掰开,与身边人分享。

  到达北京当天,光就曾在街上看到行人吃过,只是当时碍于面子没勇气问是在哪里买的,后来一直寻觅不得,也就迟迟未能一饱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