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卫同人)元狩七年_作者:猫不语马甲(66)

2019-03-08 猫不语马甲

  做这个约定的时候,兄弟俩正好都在卫家,卫伉和霍光关系最好,见他吃瘪立刻帮口,慨然说将来任骠骑随意拣他们兄弟的儿子过继,只要骠骑看中,当场就改姓霍。

  卫青当时也在,看他们几个围攻霍去病,觉得十分有趣。霍光心下又一动,就想借大将军之口,来个"舅父之命",他正琢磨这话怎么说才委婉动听不露痕迹,就被兄长似笑非笑的扫了一眼。

  骠骑自己还是不在意的样子,当众就闲聊似的说:"当初我就该叫卫去病。"

  众皆哑然,唯大将军不防,呛得一口茶水全喷出来...罢了,卫也罢,霍也好,卫霍不本来也是一家?

  霍光就是操心的命,他不能死心,决定等兄长回长安再深谈一次,不成功,就...百折不挠!霍大夫有得是打持久战的毅力!

  霍去病和卫青又去了边关,这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裁军。这几年,大汉天子的对匈战略作了个大转弯,正式由马邑以来的进攻转为防御。漠北后的十几年间,汉匈虽未有过大规模战事,但汉境西北两线也始终处于备战对抗的模式中。

  如今,匈奴匿藏在极北处,汉家想打匈奴,要出境两千里以上,所费极奢,同样的,匈奴想要再集结规模以上的兵力袭扰汉境,纵然对方是游牧一族,成本略低,也是极大的消耗,而匈奴的国力可远在大汉之下。

  所以,汉天子明确表示,要抓住这个时机,休养生息,以养国力,那么,边关的防御,就不象紧急战争状态下需要那么多的士卒。怎样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又比较节省的防御系统,又如何妥善安置退伍的军人,就是大司马的工作了。

  于是,卫霍商议了一番,两人分头行动,由卫青出北地,负责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一线,霍去病则出代郡,负责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一线。算路程,是霍去病跑得远些,可近年匈奴敌踪出现最频密的仍在朔方,以工作量论,自是卫青更忙。

  匆匆半载,霍去病自辽西归来,途中收到卫青的信,说他也快了,叫他等一等,两人算算路程,便相约在河东会面,以便随后一同去河西。

  严格的说,卫霍都是河东人氏,只霍去病生长在长安,形同土著,除了元狩二年自此地领了个弟弟走,这还是第二次真正意义的逗留。卫青则是另外一回事,众所周知,这位汉家的大将军在家乡度过了不怎么值得怀念的童年,离开后就再未回头,他差不多足迹遍天下,却没回过故里。是以,这次连霍去病的亲兵都有些好奇,私下聊起,不知大将军还乡,又会作何感想?

  霍去病也听到几句,却只一笑,他知道卫青为人看似平和其实决绝,他既离开了,好也罢坏也罢,就尽成往事,不会再回头,更何况,昔日的磨练,与这人后来所见到的世界相比,实在太过渺小,岂足挂齿?

  不日,双璧聚首,两人足有大半年没见,均觉对方虽风尘仆仆,却不减风采,自然欢喜。阴山出嘉木,适合制作弓箭,昔日霍去病最喜欢,这次卫青特意带了些新制的与他。两位大司马一时兴起,当场比箭,百石大弓,马上连珠,将军们极少炫耀个人武力,随行亲兵算是大开眼界,约定是三战二胜,结果连赛到第七场,大将军才赢了骠骑新得的好酒,眉飞色舞。

  卫霍不想引人注目,便作微行,连地方官员也未惊扰,他们是闲不住的人,河东郡也有许多新近才退役归农的军人,便很低调的去看看这些人的生计。

  此刻是秋收麦熟之季,这是丰年,许多农人在田间劳作,兼中还有歌声,很是欢快。卫霍选了个僻静地方,默默看了一阵,心下有些感叹又有些安慰,河东离长安并不远,然而漠北之后都说天下大定,这地方看起来却比自己当年路过时更艰难,所幸天子圣明,休兵养民,这样的丰年多积攒几个,恢复些元气,想必这些人能笑得更开心些。

  公事顺畅,民生安稳,卫青情绪甚佳,还带着霍去病和随行亲兵一起吃了顿榆钱,这是当地人灾荒年间常吃的,也算忆苦思甜。

  饭后,卫青又要出去走走,两人不带从人,不声不响的出去了。据卫青说,他当年曾在这一代放过羊,前面不远有片树林,里面有很甜的果子,要带霍去病过去看看,也不知是年代久远果林没了,还是卫青根本记错了地方,天都快黑了,还是找不到。

  于是骠骑将军建言,说两人一直在原地兜圈,大将军坚信自己从不迷路,拿出大汉统帅的威严,道是乱他军心者军法从事,拖着不停揶揄的骠骑将军埋头往前走,天黑当然不成问题,反正两人都是夜战高手,最后,两位大司马绕了许多冤枉路,没能直捣果林,只找到一片湖水,依稀有点象建章闾,两人也累了,就在湖边坐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