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承圣帝继位时,大周国力已然强盛,而皖南和岭南那边却因为争夺统治权内部发生矛盾,各自陷入混战之中,两任皇帝数十年韬光养晦的心血,终于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承圣帝登基后不久,即将岭南与皖南先后收复,扩大了大周的疆土。其后二十多年,承圣帝及有志臣子都在努力发展岭南与皖南,希图让这两个地方恢复它们该有的风采和荣光。
不容置疑的是,林鸿,绝对是这一场收复岭南与皖南战役中最大的功臣。
不过,林涧想这些并不是要想他爹,他想的是姑苏林家。
姑苏地处皖南州府,至本朝也就是承圣十年皖南才被收复,姑苏一地脱离战乱仅仅只过去了二十年。
姑苏林家其实是前朝列候之姓,前朝时也是底蕴深厚的世家贵族,只可惜那数十年战乱频仍,再好的家底也都耗去很多。到了林如海父亲这里改朝换代,前朝殊荣自然没有了,但好在林如海的父亲争气,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护住了林家老宅。
到了林如海这里,虽说因为战乱原因,姑苏一地就被战火烧没了大半,但经过他的努力,还有承圣帝及有志臣子在皖南的励精图治,姑苏一地重新焕发生机,林家也跟着恢复了祖上一二分的田产房舍。
别看只有一二分的田产房舍,若是变卖折现,也是一大笔银子,也就难怪贾家那位老太太会惦记了。
第27章
即便当初林家有前朝所封之列候,但在战乱之时前朝皇族势弱,林如海父亲身上的那个爵位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效用了。那个名头不过是让他在姑苏的日子好过一些而已。
可林家终究是底蕴深厚的世家贵族,纵然姑苏乱着,但林父仍然心系中原,趁着承圣帝兴兵攻打皖南之际,林父将林如海送出姑苏往中原参加科举,而后林如海中举,承圣帝十分欣赏他,点了他做探花,然后林如海便一直在都察院做御史,后官至兰台寺大夫。
林如海曾在姑苏外任过几年,那时贾敏身体尚好,林黛玉身子骨虽柔弱,但有贾敏看护,精神还是不错的。林如海为了让妻女看看姑苏风物,携她们二人在姑苏住过几年,后来林如海被调回都中一年后,贾敏才带着林黛玉回了都中。
林黛玉此番回来,眼见姑苏风物还同她小时候所见一样,心中不免感慨万分。
留守姑苏的李姨娘早得了消息,船行靠岸时林黛玉从船上才下来,李姨娘就带着林家的人迎了上去。
岸上来接船的人倒是很多。
林如海是在任上去世的,前不久朝廷下旨嘉奖,承圣帝亲自拟了谥号文忠给林如海,这于林如海及林家的人来说是莫大的殊荣。
纵然林家支庶不盛,几个远房的堂族叔伯兄弟与林家也没什么频繁往来,但因朝廷嘉奖,他们还是赶来码头接林如海的灵柩了。只不过因林黛玉是女孩儿,本家主事的又是李姨娘,他们不便上前,只远远站着遥遥致意罢了。
林如海灵柩回乡,姑苏的父母官自然是不能不来的,何况,这回送林如海灵柩回来的不但有林黛玉,还有林涧。
姑苏县令领着一众大小官员也远远候着,见林涧下得船来,他忙带着人就迎了上去。
林涧这边人多,加之又在码头上,林黛玉不便掀开帷帽,也就只得隔着帷帽红着眼睛望着李姨娘,她眼含热泪一个字都说不出来,手却紧紧握着李姨娘的手,一刻也不肯松开。
林涧注意到林黛玉这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情形,他抿了抿唇,往那边看了片刻,便当先带着姑苏县令一众人走了。
他在这里,林家的人只怕也不能自在叙旧。他尚有些事情要与姑苏县令商议,况他此来虽非公差,但姑苏一地也属皖南,他也不能大喇喇的将人打发走,干脆将一众人都带走,给林家的人留个清静罢了。
林涧只带了两个护卫走,其余的人都留给了钱英,让钱英在码头处理相关事宜并随林黛玉回林家老宅,而他则在见过姑苏县令后就回去林家老宅与他们会合。
翌日,林如海的灵柩就与贾敏的合葬在墓中了。
封墓之前,林黛玉特意将手上的三个金镯子取下来放在棺木上,然后泪眼盈盈的退后一步,让人再封墓。
孙姨娘和李姨娘都哭成了泪人儿,见此情景,都颇为动容:“姑娘,您怎好把这个取下来呢?”
林黛玉泪眼模糊道:“这原是母亲的嫁妆,母亲很喜欢便一直待在身上,一共是六只四季如春繁华秀景的金镯子。母亲去后,父亲留下三只,另三只给了我做个念想。这些年我一直带着从不肯离身。如今我既不能随了他们去,就让我戴了这些年的东西在这儿陪着他们吧。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