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无意识的,黛玉念出了这句古词。
“姑娘说什么?”紫鹃没听清,蹲在溪水边,回过头问?
“没什么……”黛玉摇摇头,她又不自觉的想起周航了,“放灯吧。”
走上前,她努力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雪雁地上来一盏莲花灯,黛玉接过,小心翼翼的蹲下身,慢慢的放进流动的溪水中。看着那盞河灯越飘越远,黛玉想,这灯究竟能飘多久呢?能跑多远也不知道,说不定一里,说不定二里。家里的溪流是从外面引过来的一个支流,并没有封死,还连着外头呢。说不定能飘到几十里外的乡野村间,被光着脚丫子在溪水里打闹的孩子捡去。
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呢,总也不可能飘到京城去。
她对京城没有丝毫的眷恋。京城的回忆多半是不好的,从前也没盼着回去过,为何最近动不动就能想起京城呢。想到周航就在那里的某个地方,竟然觉得京城也有很多可爱之处呢。
奇怪,为何会这样,她从前对贾宝玉也没有如此。
过完中秋月圆之夜,第二日起个大早,林家众人便出发了。
一共雇了三艘大船,一艘三层的楼船是林如海、黛玉和两位姨娘共乘,各自带着自己屋里的人。另两艘拉行李土仪并下人们乘坐。
一大早扬州码头便乌压压站了许多人,都是扬州大小官吏并盐商们来送行。谁组织的不重要,林如海也没兴致问,不过是虚与委蛇一番,没什么意思。历朝历代都是这样,似乎上官卸任,底下的官员们都得按规矩恭送一般,说是惯例也可,说是巴结也罢。林如海对这些套路不感冒,若非考虑到女儿,他就一个人带几个随从不声不响的走,生的搞这些声势浩大的排场,华而不实。
也有老百姓自发来送行的。林府常在扬州城做好事,那些受过林府恩典的知道林如海要走,很是舍不得,眼睛水汪汪的,都要哭出来了。
林如海拉着百姓中一个胡须花白的老爷子的手,嘱咐了好一会儿,才登舟上船。
一个多月后,京城码头,林家的船刚靠了岸,便有贾府派来的几个二等仆妇来接,说听说姑老爷进京,家里已经洒扫出来了院落,请姑老爷带着姑娘过去小住几天,慢慢的再收拾了自己的宅子搬过去。
林如海也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说两个月前已经派人进京收拾房舍,如今万事都具备了,自然先要家去的,该日再登门拜访。
贾府的仆妇还要说什么,看见林如海不怒自威的脸,将原本要说的话也吓得咽回肚子里了。等林如海带着人浩浩荡荡的走了,她们才十分的懊恼,不该就这么放姑老爷走。这下坏了,回去老太太怕是要责罚。
这次来接船仆妇们有没有受罚不知道,第二日一大早,又拍了几个仆妇开接。
这次来的是一等仆妇,穿着打扮很是不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的太太呢。不巧的是林如海要进宫拜见皇帝,勋贵之家,哪怕是再权大势大,没个越过皇帝的理儿。见请林如海不成,仆妇们退而求其次,想接黛玉过去住几天。
林如海道:“小女身子本就弱,又舟车劳顿一个多月,如今正不好呢。几位先回去,告诉岳母大人,等玉儿好了,如海亲自带着女儿前去拜见。”
仆妇们没法,只得回去复命。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雪落仙子的手榴弹,再次谢谢雪落仙子的手榴弹,爱你爱你么么哒^3^
第79章
虽是一路的舟车劳顿, 黛玉倒不觉得累。
修真之后她的体质比一般人强很多, 换了从前的身子, 虽不至于累病,至少也得个几天没精打采。
除了偶尔会想起周航,这次出门可以说是她几次出远门心情最愉快的了。几年前第一次进京, 怀着痛失母亲的悲痛,却又不得不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还没到京城, 就已经感到了寄人篱下的心酸与无奈。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便想起自己形单影只,看到别人家父母兄弟姊妹们亲亲热热,便想起扬州城曾经其乐融融的家。
彼时只顾伤春悲秋, 感叹生活不已, 哪有什么心情赏鉴那沿途的风光?
也不像半年多少从京城回扬州的时候,因为记挂着父亲的病情,也不能畅怀。
这次显然不同,暮夏时节,既没有冬天的冷风刺骨,也没有仲夏的燥热沉闷。沿着运河北上, 一路都是好风景, 不同地域不同的风俗,看不完赏不尽。就连河边的杨柳, 村落中袅袅的炊烟,都是可笑而可爱的。河水清澈, 游鱼戏谑,暮夏初秋,天气清凉,心情好了便与父亲铺毡坐于船头,或下棋,或吟诗,或者什么都不做,仅仅是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是一件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