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展昭道:“也不算经常。只是在外办案难免受伤,受伤便难免喝药。”
罗清秋觉得有些心疼展昭,既是心疼他受伤,又心疼他要总喝这样苦的药。
“我回头向先生建议建议,能不能研究些食疗的法子。”
“这倒是个好主意。”展昭赞道。
之前人肉包子的案子,可是一桩涉及无数条人命的大案子,凶犯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杀了许多人,故包拯将此事上报了仁宗。仁宗听说了罗清秋,一个姑娘是破案的关键,要见她一见。
得知要见仁宗这件事,罗清秋有点小高兴。
仁宗给罗清秋的印象是不错的。在他的治理下,北宋当时的确繁华太平。虽然也有整个宋朝都存在的对外军事软弱,对内三冗问题严重,不过至少,宋仁宗的宽厚仁慈是在皇帝中难得一见的。
罗清秋之前问过,包拯今年是四十一岁,那宋仁宗应该是三十岁。不知道这个年纪的仁宗,会是个什么样子。
只是见到皇帝要跪拜这件事,作为现代人,罗清秋稍微有些不爽。
进宫之前,包拯自然会先仔细叮嘱一番罗清秋宫中的礼仪礼法,幸好罗清秋也不是那种冒冒失失的性子,一一记下了。虽然自己觉得皇帝和百姓应该平等,而且仁宗脾气好,但毕竟皇帝在这个时代是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的,自己还是不要太不卑不亢了,还是依礼行事比较稳妥。
到了当日,罗清秋随着包拯进宫。在现代的时候,罗清秋去过北宋皇宫的遗址,也见过模型。只是,这和亲眼看到,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个反应,感觉这不大像是皇宫——至少和故宫没法比。
不过这也难怪,这里是宋朝,比明朝还早了好几百年,紫禁城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现在还没有呢。而且宋朝给人的印象好像一直也不是铺张浪费的那种,北宋的皇宫本来也小,自然显得简单一些。
不过饶是如此,也是大大小小殿宇几十座,走了有一会儿,才到仁宗见他们的地方。
罗清秋有点小紧张,毕竟是皇帝啊,她以前也不曾见过活的。他会是什么样,会是如画像上一般吗?
进殿之后先是行礼,仁宗道了免礼之后,众人起身,站立殿下。
罗清秋自然也不敢太过放肆地抬头直接看仁宗,她先是在心中评价,仁宗的声音清朗洪亮,和她想象的差不多。
然后趁着仁宗先跟包拯说些什么的时候,偷偷看仁宗的长相。
也许是年龄不同的关系,仁宗的样貌和罗清秋之前看过的画像很不一样,轮廓要更分明一些,眼睛要大些。但总体来说,的确有一个中年皇帝该有的沉稳和帝王之气。
这个仁宗,挺符合罗清秋的想象。
“罗姑娘。”仁宗忽然唤自己,罗清秋忙抬首答应。同时听到仁宗的称呼,心里给他加了分。
仁宗面带微笑道:“姑娘身为女子,却能协助破此大案,实在不易。”
“官家谬赞了。”罗清秋道。这本来也不是她的功劳,如果没有《水浒》孙二娘人肉包子的铺垫,谁会想到那儿呢。
仁宗笑着点头,吩咐赏赐,罗清秋谢恩。
很快,便有宫人托着一盘银子上来,递与罗清秋。
罗清秋自然是高兴的。当厨子,特别是在开封府公厨当厨子,实在是挣不了几个钱。却不想不过见了皇帝一次,便能得这样多的赏银。她倒不是有多贪财,只是在这里无依无靠,自然有足够多的家底心里才踏实。更何况只有拥有做够多的钱,才能常常同冯思雨相聚。
只是很快,她发现了不对劲。
托盘上都是银锭子,可最靠里的那一排,颜色却显然不同,绝不是银子,至少纯度不同。罗清秋虽然视力不好,颜色还是能看出来的。
看着托盘,罗清秋皱眉道:“官家。”
包拯听声音不对,回头看了罗清秋一眼,示意她莫要失礼。
仁宗却道:“包卿,无妨。罗姑娘,怎么了?”
“……”罗清秋不知道怎么说,干脆将托盘拿给仁宗,“官家请看,这一盘银锭,并不相同。”
內侍将托盘呈给仁宗,仁宗看着,也不禁皱眉:“包卿,你看。”
包拯接过,拿起一块颜色异常的查看,道:“这……靠里这些,显然并非银两,只是铁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