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嫔是富察氏出身,早已失宠,自然不在皇帝考虑范围之内。他面色缓和些许,想了想道:“婉嫔和庆嫔都享着妃例。她们二人都没有生育,但都养育过皇子公主,封妃也算是够格。不过婉嫔是潜邸就在伺候的了,资历既深,便封婉嫔为婉妃吧。”
“是,臣妾这就去安排。只如今快年下了,新岁不宜加封,册封礼只能等到元宵了。”如懿掰着手指数道,“那嫔位上?如今有恭贵人、禧贵人、诚贵人和常贵人。”
皇帝思忖道:“常贵人刚刚入宫不宜加封。恭贵人之父是蒙军旗,后宫蒙军旗嫔妃已有颖妃和恪嫔是主位,但她与禧贵人和诚贵人都是同一日入宫,若是不加封,倒显得朕偏心满军旗,索性一同封了嫔位也罢。只是禧嫔宫中本就没有主位,便叫她为永和宫主位。启祥宫也空置许久,让诚嫔去住着吧,至于恭嫔……就罢了。”
“臣妾知道了。”如懿微笑以对,“一妃三嫔共同晋封,也是难得的大事。臣妾会好生安排。快腊八节了,多添些喜事也好。”
皇帝闻之,不知触动了什么心事,脸色忽然变得很难看,良久才牵动起一丝极淡的笑:“皇后说得没错。”他望向窗下盛开的水仙,面上分明有些隐忍的薄怒,却不唯是对她,“更深霜重,今夜朕留下来陪皇后吧。”
如懿得体地表现出应有的欢喜,“初冬风寒,皇上的确不宜出行。留在这儿,臣妾喜不自胜。”
婉妃等人晋封的旨意,在腊八节合宫的粥香中传遍了紫禁城上下。而这样的意外之喜并没能持续多久,似乎是为了证实容妃所言不虚,那一日的合宫欢宴皇帝并未现身,只有如懿领着后宫嫔妃和皇子公主与太后庆祝。
望着空空荡荡的首座迟迟不见人影,众妃嫔的强颜欢笑,太后强忍着没有发作,只问如懿:“皇后,皇上现在何处?”
如懿起身行礼,言简意赅:“儿臣已经让容珮去宝月楼相请。”
太后扫视左右,冷冷一嗤,“皇后真是费心操持,皇帝连初一十五都不肯去翊坤宫你都隐忍不发,还比往年多添了一倍来置办腊八节的家宴,却等不来皇帝的‘拨冗’一见,当真是全为他人作嫁衣裳!”
当着六宫嫔妃、皇子公主,太后说这样的话委实太驳如懿的脸面,是真得一点余地也不留。永瑾等人遽然变色,但事涉后宫,皆不好出言辩驳。永琪余光扫一眼自己的额娘,见她也正担忧地望着如懿,心头便直直地沉了下去。
以如懿之聪慧,如何猜不出太后如此这般的缘故,不过是此次晋封妃位的人是婉妃而非曾依附于她的庆嫔。她躬身福了一福,端然道:“儿臣操持腊八家宴,所为不过是皇上随心,皇额娘安康,六宫和睦,又何来为他人做嫁衣一说?容妃既然能伺候皇上高兴,儿臣自当为皇上欢喜不尽。”
“真是好一位贤德宽容的皇后!”太后瞟了如懿一眼,极尽讽刺道:“当年的孝贤皇后也能称一个‘贤’字,可她多少对皇帝还是有私心的。如今皇后能优容容妃至此,不知是当真不介意,还是碍于皇帝的命令?哀家可是听说,皇帝要皇后对背地里编排容妃的人严惩不贷呢!”
“贤与不贤只在皇上心中,儿臣自认德行不足,不敢与孝贤皇后相比。”如懿颔首一拜,毕恭毕敬道:“儿臣所有,都是皇上恩典,不敢贸然规劝。皇额娘如有训示,儿臣不敢不领。”
“训示?”太后缓缓拨动手中的念珠,眉峰凝霜,“寒氏当日入宫,哀家便担心后宫从此永无宁日,不敢不狠心。这几年她安分守己,也不曾兴风作浪,哀家只当她还算知事,不想终有今日。皇后,你是后宫之主,似此狐媚惑主之人该如何处置?”
如懿唇边生凉,仿佛秋日寒蝉冷□□仄浸入,“容妃承宠虽多,然并未似热河行宫魏氏那般借圣宠生事,儿臣……”
太后打断她的话:“皇后也知道要将寒氏与魏氏相提并论?需知魏氏尚且诞育皇子公主,于龙脉有功。寒氏再承宠,也不可能为皇帝生下皇嗣了!”
容妃绝育之事后宫无人不知,太后之言非虚。然而当这话落在如懿与海兰耳中时,便因为一件尚未大白于天下之事,而有了另外的一层深意。
无巧不成书,太后话音刚落,殿外忽然传来皇帝不怒自威的声音:“皇额娘也说容妃于龙脉无助,可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