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罗恩的话跳到了他的脑海里。“你怎么懂!你怎么敢说你懂!你从来没有过跟血脉相连的父母兄弟生活的记忆,你怎么会懂!”
没错。他的确不能理解与父母分别是什么感觉,只因为他从来没有拥有过。可是他们也一样不能理解渴望父母的感觉!他的委屈他们怎么能懂?当每一个生日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拆礼物吹蜡烛的时候,他只能坐在碗橱里,等着收到一些十分“慷慨”的馈赠。当每一个圣诞节孩子们欢天喜地地随着父母去教堂的时候,他只能躲在狭小的黑暗之中小声地、祈求地面对天空的方向唱着圣诞歌,可是眼前只有结满蜘蛛网的低矮的天花板。当十一年之中的每一个三百六十五天,他被同学疏远,被大孩子欺负,看着姨妈姨父和达力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只能在深夜独自流着泪,环抱住自己的肩膀装作父母就站在他身后。
这些他们怎么会懂?抱怨着不被父母重视,却每个圣诞节都能收到父母的礼物!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伤心了有港湾,犯错了有指正,成功了有鼓励,被欺负了有支撑,一直如此软弱的他们怎么可能懂!!
现在他离他的父母就这么近!不到三十英尺的距离!他想扑过去亲吻墓碑,想爬进泥土之下沉睡在他们中间永远不再醒来。他的生命本该终结在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可是一转眼,十六年过去了。他早已不是雕像中那个不足一臂长的孩子,他的手已经大过了他的母亲,他的肩上扛着沉重的责任。他再也不能被谁抱在怀里亲昵地逗弄,不能任性地骑着扫帚吓坏一只猫。
哈利使劲吸着气,好像吸气就能抑制住哽咽似的。他的泪水在寒风中变成了冰冷的盐水,刺得他的脸颊生疼。教堂的歌声变小了,细细幽幽的歌声像是灵魂的盘旋和低语,哈利仰起头,想象他的父母在他旁边,温柔的手正在抚摸他的头。
泪水在脸上结成了冰。赫敏正在向他走来。她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想必已经抄下了她想要找的东西。但是没有宝剑。看见哈利的脸,她无言地收起小本,给了他一个拥抱。
“我没事。”哈利尽量平静地说,“抱歉刚才没有帮你,我有点想不开。现在我们得想一想邓布利多可能把宝剑放在哪里,我家,他自己家,或者巴希达·巴沙特的家。巴沙特的家我想要最后去,她给了斯基特那样的情报,也许在问出宝剑的下落之前,我就会忍不住咒得她起不了床。”
作者有话要说: 文论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就是知人论世。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他生活的时代,才能好好理解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我把它扩大一些的话,可以说是取材或者体会。这就是一直以来我非常注重的共鸣。写一篇文吧,如果想真实,想写出来让有类似经历的人会心一笑,那就要作者自己去类似的地方体会,或者是自己有经历。如果不长期生活在农村里,很难写出乡土,如果在一线城市待的时间短,也很难体会真·一线的生活,哪怕生活在同一个城市,行业和工资水平不一样的话,人跟人的生活也不一样。就好像我等穷B,永远也体会不了穿着高跟鞋走在街上,看见要等的人来了,把喝了一口的X牌奶茶随手扔进垃圾箱的感觉。我会猛吸几口把它喝干,至于噎着了呛着了或者打嗝,那都是之后的事了,笑。所以我不会去写这些东西,驾驭不了。
还有些很牛的演员,比如AR,他在演SS的时候就会化身SS,在一段时间之内都会很暴躁。还有梁朝伟也是,偶尔他演过的角色会在他身上重现。如果自己是某个角色,在某些情况下会说什么做什么,完全代入,化身为角色,这才能演活。写文同理。
说这么多废话,其实我是想说我在写的时候会尽量代入,但这个代入不一定到位。经历决定设身处地的完成进度条,我那篇卡樱文下面大多数评论都是说心理很到位,那是因为我自己喜欢卡卡西,所以我知道。但是小哈我不知道。我已经尽量体会小哈的感觉了,但因为我自己家庭不错,极少数家庭不太如意的朋友也没有孤儿,套不到这个上面来,无法给我提供帮助。而且我本人比较佛系,没有太多求生意志,理解不了痛苦但还是想活的人都是怎么想的。同理心毕竟有限,我不敢保证我能好好写出这个感觉,如果有哪位朋友愿意提供帮助,可以交流一下。
不过小哈的感觉呢,我宁愿永远臆测他的想法,希望大家也都是。需要经由失去才能获得的东西,愿大家永远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