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柳家的以及“玫瑰露和茯苓霜事件”。柳家的是大观园的厨房管家。其得了些玫瑰露和茯苓霜,但是阴差阳错地差点惹来大祸。后来幸亏平儿和宝玉等人妥善处理方才化险为夷。在这次事件中,和柳家的不睦的一干下人上串下跳前后活动,目的就是撵走她。比如秦显家的,好不容易逮着了这个空,请客送礼地钻了了,兴头了一早上就又不得不“偃旗息鼓,卷包而去”。作者为什么要长篇大论地写这件事?作者通过这件事深刻地反映了贾府下人相互之间也是尔虞我诈、充满尖锐的矛盾。
其它比如“芳官和赵姨娘打架”、“芳官和夏婆子打架”等等,也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贾府各个层面、各个小利益集团之间的尖锐矛盾。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从总到分、从上到下洋洋洒洒地写了几百件事,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主旨: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剖析和反思家族败亡的原因。
把握了这个主旨后,再看《红楼梦》,就不会觉得庞杂和吃力。
同时,依据这个主旨,也能很好地解释很多谜团。比如秦可卿的葬礼。
关于秦可卿的葬礼,真是太隆重了,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说秦可卿是流落的公主,有的说秦可卿是被废掉的太子的女儿。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天子脚下私藏皇室成员根本不可能不说,单从贾政的一句“此物恐非常人可享”,便可知秦可卿只是一个身份很平常的女子。
其实秦可卿的葬礼之所以那么隆重,只是因为,第一,她是贾府的长重孙媳;第二,公公贾珍很喜欢她;第三,彼时贾府家底还较丰厚;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作者要通过秦可卿隆重的葬礼来总写宁国府的奢靡浪费。
关于《红楼梦》的写作主旨,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隐写“明亡血史”。持这种观点的人把《红楼梦》中的人物、事件和明清历史对号入座。我也看了一点相关的论述,说实话,给人的感觉实在是牵强附会、漏洞百出。说林黛玉是崇祯皇帝、薛宝钗是皇太极,实在是有污冰清玉洁的林妹妹和乖巧圆润的宝姐姐。
另外,如果真的是在隐写“明亡血史”,《红楼梦》还能保存下来,流传至今吗?不要以为清朝没有聪明人,清朝极为聪明的人大有人在。比如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刘墉,就是乾隆推行“文字狱”的重要帮手。要是《红楼梦》真的写“明亡血史”,像刘墉这样的人会看不出来?!
《红楼梦》作为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要在其中扣个别字眼甚至只言片语,来穿凿附会,肯定是可以抠出来的。但是理解一本小说不是从个别字词来理解,而应该从小说整体来理解。
话说回来,被人认为在隐写“明亡血史”,这也恰好说明《红楼梦》在表达主旨上也极为成功。贾府东西两院几千人,事务繁杂,还真像个国家。作者反思家族灭亡所得出的这些血的教训,不也一样适用于一个国家吗?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如果只知安富尊荣、好大喜功、奢侈浪费,而不知勤奋进取、节用俭省,那败亡都是必然的事。正是因为《红楼梦》具有这样的思想高度,所以自诞生之日起,便声名远播、深入人心。
关于《红楼梦》写作主旨,还有一个重要的常见说法是写“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的争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个聪颖美丽的主角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确实是《红楼梦》的线索之一。但是其不是《红楼梦》的写作主旨。
就像前面说过的,《红楼梦》林林总总写了几百件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好多事件都与宝黛钗的爱情婚姻纠葛无关。甚至很多时候在大篇大篇的描写中,根本见不到三个主角的影子。任何一本描写爱情婚姻争斗的小说都不可能这样写。
所以“《红楼梦》的主旨是写‘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的争斗”的说法也不成立。以前流行的说法,“《红楼梦》在于表现封建礼教对自由恋爱的压迫和戕害,”也只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不足取的。
“‘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的争斗”虽然不是《红楼梦》的写作主旨,但是其却与《红楼梦》的写作主旨有着莫大的联系。可以这样说,其是《红楼梦》的写作主旨的升华。正是“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的结局,使得《红楼梦》的写作主旨入木三分、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