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袁绍死了……”曹操回过神来,接口道:“奉孝,果然聪慧……”
袁绍经官渡之战败北后,一直心情不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不久之后就发病呕血。
到了五月,袁绍最后还是没熬过来了,吐血而死。
曹操见小狐狸眉宇间神色有些寂寥,心下一动:“奉孝,好似有不快?”
“额~没有,只是有些可惜,想那袁绍也算是个英雄,也曾叱咤风云……唉,居然就这么死了!”
O(︶︿︶)o 唉!
荀攸拉拉小狐狸的衣服,小狐狸回神,见曹操脸上晦暗难明……
小狐狸身为曹营的一党,这样替敌人可惜未免有些太……
便转口说起别的来:“袁绍一死,袁谭和袁尚不能相容,这北方基本上就是司空的了!”
“确实,据细作传来消息说,袁绍的小儿子袁尚代父爵职,长子袁谭自号为车骑将军。”
袁绍死前没有交代后续问题——就是继承人的问题!
袁谭是嫡长子,在当时的年代是合理合法继承人,但他没啥优点,好在没范啥严重的错误。但重要的是袁绍并不喜欢他。不喜欢的理由也很奇葩,大儿子没有小儿子长得好看!⊙﹏⊙
袁绍喜欢小儿子,有意让他继承家业。
袁绍虽然更喜欢袁尚,但他的性格就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所以一直没有明确宣布法定的继承人.
袁绍生前曾任命袁煕为幽州刺史,袁尚为冀州刺史,镇守邺城,留在自己身边,看上去很公平。
实际隐患不小——把大儿子赶到老远,小儿子留在身边。又不说传位给小儿子……
身边的心腹们,又内斗厉害——有支持大的,有支持小的。
要么就别偏心,要么干脆偏心到底也就算了,偏偏大儿子(虽然赶的远)一块地方,小儿子一块地方,有了兄弟相争的基础。
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手下主要谋士死了2个(沮授、田丰),还有4个:审配、逢纪、辛评、郭图。
(还有个荀谌,但我总感觉这个人是内奸,O(∩_∩)O~)
这四个人通天的大本领是肯定没有的,小本事还是有的,拉帮结派,内斗不止,辛评、郭图这二个人本来就一伙的,支持袁谭(大儿子);逢纪拉拢了审配,支持袁尚(小儿子)。
袁绍没立遗嘱就死了,按理应是嫡长子——袁谭来继承。
逢纪、审配担心袁谭掌权,自己倒霉,就勾结袁尚母子,假传袁绍遗命,让袁尚迅速继承了袁绍的职位。
袁谭呢?他隔得远啊!
等袁谭马不停蹄地赶到邺城时,袁尚已经近水楼台先得月——继大将军位外加继承老爹的遗产。事已至此,袁谭自称车骑将军——也只能自我安慰了吧。
事实证明,袁家垮台的这么快,剩下的这四谋士还真是功不可没!
袁谭却不乐意再回青州,他以攻打曹操为由驻军黎阳。
后来袁谭要兵要马,袁尚给了一点点人马,意思意思,又派逢纪带队跟随,做监军——监视袁谭。
本来关系就不好,像喉咙里卡着一根刺一样,现在是刺变成骨头了!一根骨头卡喉咙能舒服吗?气都透不过来了!
后来袁谭继续要兵,袁尚不给,心火起来,咔嚓就把逢纪砍了!
-------------------------------------------------------------------------------
建安七年(202年)的九月,秋高气爽,金黄得麦穗随风点头……
听闻袁绍死了,曹操可是老奸巨猾——顿觉得有机可乘,带领大军北渡黄河,进攻袁谭。
老子袁绍都打不过曹操,儿子还没老子厉害,更是打不过,袁谭袁尚兄弟俩抵挡不住,只能狼狈不堪地退守邺城。
邺城城墙高大、城池□□、袁谭袁尚两兄弟又联合起来,一时半儿也打下来。
虽然没有一鼓作气打下邺城,但曹操的收获还是很不少的,此时正是秋熟之际,把城外得粮食全收了,充为军粮,又分兵攻打其它小县城。
对于邺城,曹操阵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许多人主张加大攻击力度,而小狐狸却主张撤兵:如果一味猛攻强攻,袁谭和袁尚一定齐心协力、拼死抵抗;如果我们撤兵,二人一定内斗,就有机可乘了……
先退一步!
为了冀州这块肉骨头,袁家二兄弟还不打起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