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自己将水打了过来,招呼着黛玉洗脸,这让黛玉有了丝赫然。
这里一切都和家里甚至是荣国府都不一样了,她要适应。没有理所当然的伺候,也没没有理所当然的关怀。
“小丫通常都是帮忙烧火,我做饭。这会儿爷爷带着家里的男丁都去地里忙活去了,最近农闲,地里没有多少活计。”小刘氏一直谨记着要给黛玉介绍一下家里情况的任务,带着两人来到厨房就说了起来。
“那大伯娘和萍婶子呢?”
“家里养了猪和羊,这两个可很重要,他们要一早就要去打猪草回来喂。”
女人和男人都有分工做的事情,各司其职。
等到小刘氏的早饭做的差不多了,家里的男人女人都陆陆续续回来了。
今天黛玉其实什么忙也帮不上,帮着小丫烧火,不小心烧着了手指,立刻就起了水泡。帮着拿点面粉,力气太小,又拿不动。其实黛玉是很泄气的,没有出来过,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这么没用。
二郎三郎对于家里新出现的人,据说还是他们四弟媳妇,好奇的不得了。尤其是三郎,因为和四郎年纪只相差了几个月,家里常常把他们比较在一起。
“你多大了?”奶奶郑氏看了看今天的早饭做的还算不浪费,对小刘氏很是满意,转头问林黛玉。
“金钗之年。”林黛玉恭敬回答老者的话。
“什么玩意儿?”郑氏一脸疑惑的看着林黛玉,一旁的大伯娘孟氏一下笑了起来,郑氏尴尬的瞪了她一下,才收住了笑。
林黛玉大概也知道在这样的地方,自己这算是异类了。她本就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不用多想,便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她脸红了一下,说道,“十二了。”
“十二就十二嘛,还什么金钗之年。”孟氏嘲讽道。
“我看就挺好,看来是读过书的,和我们四郎配的上。”先前其实有着一丝不满的老爷子,这会儿倒是有些满意的摸摸他的胡子。
“哼,读过书又怎么样,还不是被人卖了。”孟氏小声的嘀咕着。
“好啦,吃饭。”老爷子拍了一下桌子,不与大家口舌。
大家坐下吃饭,和昨晚不同的是,今天大家进食的非常快,声音也大了许多,黛玉掩饰的用眼神轻轻飘过众人。
“堂爷爷!堂爷爷!”屋外忽然传来一个少年人的声音。
周家的屋子有三间是砖瓦房,其余又起了几间土房。有个很大的院子,后面是关牲口的地方。此时,少年人的声音由远及近,跨过门栅便走了进来。
周家二郎周仲江迎了出去,带了个十三四岁的人走了进来。
“是海生啊,吃饭没,快坐过来吃饭。”周铁柱看着招呼来人说道。
“不了,堂爷爷。我是来给你们送信的,季川哥来信了。我爹有事先去镇上了,怕你们着急,先让我给你们送来。”
“啊?这你爹不在,我们也看不了信啊。”郑氏一下苦了脸。
“我爹说,等他回来的时候再过来给你们读信。堂爷爷,堂奶奶,我娘还等着我回去呢,我先回去了。”
“好,谢谢你啊,海生。”周铁柱笑道。
一家子拿着信,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只好交给季川娘也就是萍婶子收着。大伯娘看到这一幕,眼睛落到黛玉身上,咕噜一转。
“这新媳妇不是会读书嘛,你给念念,看看这拿着爷爷奶奶辛苦钱要出去游玩的周季川说些什么?”
“大嫂,四郎不是出去游玩,说的是游学,是要跟着他老师学习的。”刘氏说道。
周铁柱没有管她们口角,有些满怀希望的看着林黛玉,“孩子,你认字吗?”
林黛玉见大家看着她,便有些艰难的点点头。从老爷子手里接过信,看了起来。
“四郎说什么啊?”郑氏作为奶奶,尤其是偏疼幼孙的奶奶,有些迫不及待。
“信上说,他大概在三月初十就到云景县,他会先去拜访老师,呆上一日就会回来。”林黛玉对于这个出去很久时间的周季川实际是非常好奇的。
“她好像真看懂信了,了不得啊。”周三郎周叔河冒出这么一句话来。
林黛玉对于之前大伯娘口中花掉家里积蓄也要出去游学的周季川其实是没有什么好感的,这会儿看到他写的字了,更是看不上,这字还不如荣国府众姐妹写的好,连小小的兰儿都是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