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了。”后排不知道是谁,发出惊呼。
柯林斯陪坐在第一排,他左边是邓布鲁斯,右边是达西先生。本杰明司铎和隆巴顿司铎,一个在负责唱诗班准备,一个要时刻关注舞台,都忙得脱不开身。
他也有些担忧。
差距太大,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彭勃利的唱诗班,因为资金充裕,从谱曲到作词,教众募集到唱功训练,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可以说,这是一支,没有明显弱势的强队。
而大教堂,虽然贝多芬先生亲自捉刀,但教众的演唱水平在那,即便布莱克太太指导了几节课,也不会有太大的进展……柯林斯想。
如果,由彭勃利的人,来展示这支曲子就好了。
可惜,这次伦敦之行,牧区可以作为单独的单位参加。
之后的表演,在彭勃利的衬托下,显得暗淡无光,没有一支队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终于,在十二点钟的时候,交流会到了尾声。
大教堂唱诗班即将上场。
首先上场的是指挥、乐队。贝多芬先生只是指导,在没有额外出资的情况下,不用奢望他会免费出力——亲自上阵伴奏。
他和布莱克夫人,一直在幕后。
穿白色长袍的教众,胸前带着银制十字架,他们没有捧圣经,反而每个人手上捧着一只蜡烛。
刷!
教堂的窗帘被严严实实地拉上。没有光线的大礼拜堂,陷入一片漆黑。
忽然,舞台中心,亮起一盏盏星星灯。
那是唱诗班手中的烛台。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两天累带,小天使们早点睡哦,么么
☆、胜出
低沉浑厚的大提琴、低音提琴,温柔地拉开序幕,弱奏和颤音,朦胧又遥远。
平静、深层的环境中,中音提琴重复旋律,音乐由弱到强,明快的节奏,渐渐发展壮大,小提琴如歌般欢快地跳动起来,铜管、木管声音渐大,平静、深沉的音乐,转为疾风暴雨的万众欢腾。
音乐仿佛活了过来,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从黎明的黑暗中,破晓的微光,如何冲破枷锁,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将温暖的光芒照亮大地,带领为旧事物所困的人们,一路高歌猛进,奔向自由欢乐的圣殿。
唱诗班艰难地跟着音乐。
在排练时,布莱克太太,曾不止一次提出,请贝多芬先生修改部分乐章,以降低演唱和演奏难度。
但贝多芬先生,忠于自己的音乐。
即便布莱克许诺巨资,他处境困窘,也绝不妥协。
是以,唱诗班的演唱者和演奏者,只能勉强演绎着这位大作曲家创作的新曲目。
乐队在贝多芬先生严苛的鞭策下,如今好歹保证了基本的演奏效果,但演唱者的声音,完全被音乐盖去,几乎没有太大的存在感——布莱克太太称,既然演唱效果不佳,不如全心展示贝多芬先生的音乐。
这个做法很取巧。
但并不传统的表现手法,在因循守旧的英国人这里,通常不大行得通。
这也是柯林斯担忧的原因。
表决的权利,在众位两位副主教、所有牧区主教、卡文迪先生和达西先生这样的绅士和贵族组成的二十人评审团手中。
如雷的掌声中,柯林斯的心,高高提起。
他一直关注着那只投票箱。
统计的结果,很快交到邓布鲁斯手上。
柯林斯看到,彭勃利主教神情凝重,而其余七位主教因为早就不抱希望,反而个个轻松极了。见柯林斯看过来,彭勃利主教勉强露出微笑。
“女士们,先生们,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精彩的演奏会。”邓布鲁斯拆开信封:“恭喜——德比大教堂唱诗班,你们将有机会,参加伦敦的交流演出。”
柯林斯的一颗心,终于落到实处。
“虽然你们的演唱水平有限,但显然,幸运女神亲吻了你们——一位伟大作曲家和一位高明的作词者,让你们这场演奏的高度,远胜其他队伍。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这支唱诗班的演奏,比其他人更优秀。”
邓布鲁斯对这个结果相当满意。但他依然认为,大教堂的水平,远逊于彭勃利。
本杰明和隆巴顿几乎要发出欢呼,唱诗班抑制不住地要给贝多芬先生以拥抱,虽然这位先生极不情愿。
大教堂给唱诗班准备了庆祝晚餐。柯林斯和莉迪亚都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