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书摇摇头:“还能怎样,裕王殿下都开口了,我就是不答应也得答应。”
这话就更奇怪了。
黛玉问道:“裕王殿下怎么也管这事了?”
陈景书头也不抬:“可能是因为之前我送给圣上的书稿太多了吧。”
官场小八卦,据说那段时间裕王殿下晚上做梦的时候嘴里都嘀咕着数学公式。
黛玉:“……”
哦,那你就活该了。
这么想着,但到底谁的丈夫谁心疼,黛玉道:“你也别熬太晚,早些休息,若是不够,诗词题我给你写好不好?”
陈景书顿时笑弯了眼睛:“好呀,玉儿最疼我!”
黛玉看他的样子心中也是无奈。
明明陈景书在外头还是很有气概的,不知怎地到了家里,反倒是时常爱撒娇的性子。
可……也不讨厌。
其实论心底,黛玉还有些开心。
这么想着,她便去另一边的桌上铺开笔墨,略加思索就写了起来。
陈景书中间抬头时,正看到黛玉就着温柔烛光,微微垂眸,认真书写的样子。
似是对陈景书的目光有所觉,黛玉也抬起头,两人的目光刚好碰在一起,便不自觉一起抿嘴笑了出来。
对陈景书来说,照着科举标准出题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些题既合乎规矩又显得有趣。
但不管怎么说,正式选伴读那日,陈景书还是按时把题目交上去了,赵载桓自己看着都觉得这题目出的颇有新意,于是高高兴兴的叫郭思抱着题,与他一起选伴读去了。
陈景书在他身后露出一个非常符合他一贯对外人设的,谦虚温和的笑容来。
裕王下朝后听到皇帝又叫他过去就觉得可能没好事。
果然,等他到了,皇帝伸手一指旁边堆着的几乎有半人高的材料道:“这些你拿回去看看吧。”
裕王:“……这是……什么?”
皇帝道:“是陈景书和卢克思那些洋人们一起弄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写一些洋人们的风土人情罢了。”
如今年轻人们对洋人世界的热情高涨,十分好奇,但这多数是出于学术上的原因,很多洋人们的事情都是道听途说,更有些被妖魔化了的。
陈景书这回的书来的就正合时宜。
他联合卢克思以及卢克思找来的几个熟悉的洋人朋友,一起以西方世界的文学史,艺术史,以及风土人情等作为主要内容,写了几册书,用来介绍洋人们的国家。
反正连洋人们的学说前些日子都听了,甚至皇帝对卢克思去年交上来的‘新教’的纲领表述也算满意,正犹豫着是不是允许这些人在大晋传播‘新教’呢,对这种谈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的书就更不在意了,想着裕王之前就看过洋人们的书,那这回还交给他,这不也正好?总没有叫皇帝亲自审核的道理嘛。
于是那厚厚的一大摞书稿就落在了裕王的脑袋上。
裕王看着小太监把那些书一摞一摞的搬起来打算往裕王府送,只觉得整个世界都灰暗了。
然后,在裕王当天回到王府的时候,他收到了陈景书答应他的字。
因为之前也算小小的坑了陈景书一把,裕王对这幅字还是有些担心的,怕陈景书写一些促狭的东西来捉弄他,他还不好生气。
哪知道打开之后,却发现陈景书写的非常认真,书法精湛。
只是……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裕王:“……”
把纸上的八个字反复念了几遍,裕王的眼角狠狠地抽了几下。
我就知道又是你坑我!(╯‵□′)╯︵┻━┻
第80章
赵载桓选伴读的事情果然很大, 京中不少人家都把家中年龄合适的子弟送了过来。
大家都知道这回选伴读, 虽说是皇帝下的旨意,但皇帝早把决定权交给了太子, 让太子自己决定怎么选人, 选哪些人。
可赵载桓考验人的方式却很有趣。
他既不是要大家作诗也不是要大家比武, 更不是发一张卷子让一群人去写。
他发了一摞卷子。
嗯,每人一摞。
之后跟着赵载桓的太监郭思,便用有些尖细的嗓音道:“这次选伴读, 卷子共有十三张,除了四书五经, 兵法谋略,诗词文章,更有数学物理天文等新学,也有琴艺, 棋艺等,就连农田水利经济等也都尽有,诸位公子可自行选试卷答题, 时间为上午两个时辰,下午两个时辰, 写十三张卷子是一定不够的, 诸位公子可酌情选自己擅长的内容答题,需要说明的是, 诸位的卷子太子殿下会亲自看, 成绩好的不是一定就能选上, 成绩普通的,也不是一定就选不上,如今时辰已到,诸位公子,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