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郎的媳妇_作者:瘦肉猪肝汤(9)

2018-10-25 瘦肉猪肝汤

  额,好吧,听说宋朝时,没有做官的读书人,都可被称作秀才,可见尊重了。

  杨将军沉默了一阵,才尴尬道,“不如以后,妹子替我考校孩儿们的功课吧?”

  那尼,这是要撂摊子了吗?

  我忙推却道,“不敢不敢,我看将军雅量高致,府里的庭院布置,乃至匾额对联,都气韵非凡,想是军务繁忙,一时疏忽了经义,小女子怎敢越俎代庖啊?”

  将军脸刷得一下就红了,咳声道,“粗人一个,哪有这等本事,只略微识得几个大字。那是建府时,本人请河东路安抚使潘公,代为拟笔的。潘公是开国功臣,兼文武全才,又是我的上属,对我颇为关照,他提笔立就,自然是气度恢宏。”

  此潘公,该不会是潘仁美吧?这两人,一个相当于副省长,一个相当于两市市长,不过更强调其军事职能,这样的上下隶属关系,又是边区老干部,打起战来,杨令公不对他唯命是从才怪!

  我滴个乖乖,杨令公和他关系还不错,他还那么有文化,最后反被坑了一把,果然是“为朋友两肋插刀”!

  我见这位老哥盛意拳拳,实在推脱不开,为了孩纸的教育问题,只好勉强应承了下来。

  老哥意犹未尽,还塞给我一把厚厚的戒尺,嘱咐道,“若是有人荒废学业,妹子绝不可心慈手软!”大哥,你的娃儿你真不疼!

  我握着戒尺,突然豪情万丈,睥睨一众儿郎,哈哈哈,你们的命运,以后可就掌握在,小姐姐我手里了。

  我感觉,地下站着的杨家儿郎,冷不丁地,都抖了几抖。

  ☆、深藏不露

  杨令公走后,我一本正经地在坐下,摊开论语一书,手里摩挲着戒尺,淡淡道,“往日将军对你们要求严格,我这个人就不同了,比较好说话,如果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是不会轻易罚人的。”

  杨家儿郎们齐声喊是,不过表情不怎么相信。

  我一改温和之态,正色道,“不过,你们刚才的表现,实在是太丢人了,开篇首义就背得乱七八糟,你们说这是谁的错?”

  儿郎们一时红了脸,支支吾吾不肯答。

  我望向大郎道,“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弟弟们还小,记不全也是有的,你这个当大哥的,怎么也多读了几年书,本该循循善诱,却不能指正错误,可见是功课荒疏了。”

  二郎急切地想为他辩解,三郎见数落的不是他,稍稍松了口气,四郎唇角一翘,一副等着看好戏的样子。

  大郎听了我的指责,没有我想象中的羞愧无地,只是面无表情道,“梅姨教训的是,大郎受教了。”

  “那今日就由你开始,让我考考你的学问,以后也好给弟弟们树立一个榜样。”可没那么容易放过你,好不容易给我逮着机会,戒尺在手,还不把你拍飞。

  大郎挺直了背脊,从容地点了点头。

  为了给他留点面子,我先挑了句最为popular,问道,“三人行?”

  “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恩恩,背得挺遛,看来不至于不学无术。我又问道,“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咦!他哪里像不熟啊?我挑了句拗口的,继续发问,“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不可能吧,我要把所有和“三”有关的,都问一遍,看你会不会串词?

  我连珠炮般地问道,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

  “损者三乐?”“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气死我了,一本论语,从头到尾翻了一通,也没把大郎问倒!敢情你这小样儿,刚才是在装孙子呢吧,连杨令公都被你忽悠了。

  二郎见我表情不善,忙劝解道,“梅姨,请别生气,大哥的学问在府学里,虽算不得数一数二,但在我们这一帮蒙荫子弟中,称得上勤奋好学,程夫子还曾夸他,若不是将来要承袭武爵,倒可以去考个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