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穿宋朝]苍穹之耀_作者:青律(359)

2018-10-16 青律 爽文

  赵构微微变了脸色,皱眉道:“不谈忠,又何谈国事?”

  “官家,”辛弃疾姿态沉稳,没有半分的混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若是朝廷已经对微臣提防再三,那不必在这般重要的问题上参考臣下的意见。”

  “如今物价连着上涨,户部无计可施,朝中没人能给个有效的法子,唤了微臣过来却又在旁枝末节上反复拉扯,恐怕是轻重缓急都心中无度。”

  那青年回过身去,看向刚才那个恶语相向的文臣,抬眸道:“官家自然是决断英明,不会有任何过错的。只是……某些人到了这个时候都怕露怯,上来就搬弄是非,恐怕也是在为自己打算吧。”

  赵构听了这话,才意识到自己怕是差点被某些人当枪使了,只冷声道:“贬为正六品朝奉郎,带出去。”

  那人面色一灰,踉踉跄跄地跪了下来,想要再辩解些什么。

  可没等他再开口,旁边的侍卫就眼明手快地捂住了嘴,跟架着一头驴似的合力把他拖了出去。

  这下,殿中众人的眼神收敛了许多。

  刚才还暗流涌动的氛围,也终于消停了。

  这些,还是钱凡教他的。

  “有的事不能怂,你怂一次,那些人就会变本加厉的对付你,之后再想回击都麻烦的很。”

  那次他搭钱凡的顺风车去临安的时候,一路上钱凡都在提点各种的细节。

  “对方用了什么阴毒的手段,你大可以在被泼脏水的时候直接明着亮出来,但也要看具体的情况——”他顿了顿,一边打着方向盘一边加重语气道:“温良恭俭让,那是在平时,遇见了小人不计较也没事,就当是被狗咬了,不跟他浪费时间。”

  “可进了官场以后如果还留着那纯良的心性,就等着被吃干净骨头吧。”

  这辛承学平日里不声不响,看着是个好捏的柿子,如今突然几句话就把一个官搞下了台,看来还是藏了点东西的。

  “行了,那些废话不用再提了。”

  赵构心里清楚,这辛承学拿着顶‘用人不疑’的帽子在自己眼前一晃而过,自己要是再追究下去,就是把这帽子接下来自己戴上,自然不会做这样的蠢事。

  当务之急,是搞清楚这钱不值钱的事情。

  辛弃疾再次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刚才看的各种文件,理着思路道:“主要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是发行币种混乱,而且数量颇多。”

  “第二,是外贸逆差和资本流出,导致货币贬值。”

  这是基础的经济学知识,他上个星期刚考过。

  “陈公公,麻烦把平日里开会用的黑板推过来,要三根粉笔。”

  江银那边还没有恢复油笔的生产,之前作为礼物送的黑板也曾是个稀罕玩意。

  赵构给了个眼色,很快那板子就被推了过来。

  辛弃疾把两个概念写了上去,颇有种自己被临时抓过来上课的感觉。

  “如今一共流行五六种货币,各自价值不等,而且发行额混乱,便如同背上的疽已经脓入皮肉,如果再不想法子革除弊病,会让问题更加严重,如同脓如骨髓,无药可治。”

  最常见的,自然是圆铜钱,一贯数量不等,是民间最常见的交易凭证。

  再然后,就是银锭和金子,这两者都没有规定的形状,在市面上流通比较混乱。

  即使是银锭,也有很多是民间私铸的,不算正规。

  再然后就是交子了。

  交子这个东西,一开始是商人想出来的东西。

  由于货贸兴盛,在北宋初年的时候,就有一些商人开了类似早期银行的‘交子铺户’,用这种凭证来方便巨款的交接。

  而随着富商的数量增多,铺户的体制越来越明晰,参与使用交子这一现金凭证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是想拿交子提钱,是要收手续费的,大概费用在百分之三上下。

  这既然有利可图,官府的人自然要插手。

  到了天圣元年,成都设立了益州交子务,再然后官交子发行,严禁其他民间商人再仿造代券。

  可问题在于,到了宋神宗,也就是一百年前左右的时候,这发行额就越来越混乱了。

  原因就在于军费交不出来了。

  宋金夏三国各种拉扯提防,边防军备就是坐地吞钱的主儿,一旦开战各种耗费更是跟无底洞似的,也正因如此,这交子就被派上了用场,开始超额再超额的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