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慢穿之还是社会主义好_作者:小二娃(160)

  至于明.慧郡主善妒,快别说笑了,没看安远候后宅里多少妾室,那可是连一个暴病而亡的都没有,一个个的身体好着呢。

  而且越是讲规矩的人家越是注意这些,多少簪缨世家的公子们可是连妾室都没有的,最多也就几个教人事的身边人。

  拿这种东西去说嘴,也不嫌跌份。

  回到家里老太太就不说了,光她大伯母就向来不讲规矩,现在大了她但是知道避讳些了。

  小一点的时候她没少混在大房里看大伯父跟大伯母相处,发现他们压根就和妈妈跟她讲的夫妻相处不一样。

  大伯母随性的不得了,从来不伺候大伯父吃饭,从来都是一家人一起吃。

  而且妈妈讲过按书里说,女子是应该贤惠不嫉妒,主动劝丈夫去其他妾室那里。

  母亲就算咬牙切齿的,也会这么做,可她就从来没见过大伯母这么贤惠过哪怕一次。

  可真正看起来,他们的感情就比父亲母亲好的多。

  还有比如不该问丈夫的行踪……大伯母都不用问,大伯父都能交代个底朝天。

  这样的事多了去了,他们样样相处都与自己所知的“按理”不一样,可比“按理”的父母亲恩爱和谐的多。

  这才有点懂得妈妈跟大伯母说的“懂是一件事,做又是另一件事,端看哪个适合自己,毕竟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的意思。

  自此,她在外面就还是“贤孝才德”,规矩出类拔萃,人人都夸的荣国府长孙女,可实际上在家里却更随性着,每日练练琴,写写字。

  看看本不该女孩子看的四书五经,跟哥哥们辩一辩书中的道理,偶尔看一看杂书话本。

  反正大伯母说了,只要爱看就看,但懂得辨别其中的真假道理,不要被迷了心智就好。

  正所谓哥哥们说的“尽信书不如不读书”,大伯母念叨“拿话本子塑造三观,那就一辈子就基本告别自行车了”的怪话。

  反而没有以前那么累的慌了,怎么高兴怎么来。

  就这样的教导,小孩子还没有思考能力的时候,一律都是不准教的。

  毕竟小孩子太小时别人说什么信什么,信什么学什么,大一点了反而纠正不过来了。

  只教着自己穿衣吃饭,多一点就是认人认字。

  反正从小在妈妈们身边长大,也不用担心举止不妥当,毕竟就算是不古板的妈妈,也是顾妩从宫里弄出来的,举止规矩绝对出不了错。

  耳濡目染下来,就算不刻意学,外人也只有夸的,就是去哪里也挑不出一点错来,既然这样,在家里松快松快自然没问题。

  元春喜欢学琴,顾妩看的也心痒痒,打着看管的幌子,顾妩也观摩过一段时间。

  她的身体素质不错,精神力也高,原主又有底子,学得实在快,没几天就学的有模有样了。

  她得意的不得了,晚上来了隔音罩给林绪之演示了一番,然后咳咳咳,又被某个在军营学了一肚子荤段子的大芒果欺负的眼泪汪汪才罢休了,第二天再也不提弹琴了,火速收起来以免某人借景生情再咳咳咳。

  日子就这么过着,顾妩每天都浪的飞起,不是鼓捣这吃各种好吃的,就是偶尔被林绪之花样吃,再教一教孩子,她都要忘了这是红楼剧情了。

  那天是四月二十八药王圣诞,顾妩正带着孩子们祭药王,毕竟她学了医术,虽然不是师从药王,但样子还是要做一做的。

  就听二房周瑞家的慌慌张张的来了,言道老太太来请大太太直接移步二房,因为自家太太王夫人她要生了。

  顾妩这才意识到,恐怕大名鼎鼎的宝贝蛋,“神瑛侍者”贾宝玉小同志要生了。

  想起原著中那段形容贾宝玉的话——“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就头皮一阵发麻,现在府里有一文一武两个出息人,还有超品的国公跟国公夫人,更有自己这个“明.慧”郡主,每隔几天都要被皇帝召见,已经够招人眼了。

  现在都恨不得低调到土里去,要是忽然冒出来一个口衔五彩宝玉的小公子来,那可就大发了。

  就算是真仙人,皇帝也得跳起来打他膝盖,何况只是个“凡心偶炙,下凡造历幻缘”的神瑛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