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唯我煌煌大唐_作者:无法忘记的遗憾(455)

  这句话,可是说到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里。

  在商人等同于贱籍的大环境下,但凡有一丝活路,哪个会走商?还不是为了挣一口饭吃。

  不独他们,徽商也是如此,要不然,那句话怎么来的?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说的,就是徽商,其实,也是在说这个世道下所有的商人。在这个年头,第一次出去走商,身上唯一带的,除了那身衣裳之外,也就只有腰间的一根麻绳了。麻绳是用来干嘛的?平时束衣服当腰带,有活计干的时候用来绑东西,没有活计干也实在是活不下去了,那就干脆一点,自挂东南枝得了。

  说出这样的话,本来就是丧气、服软、怕事儿的表现。就不知道,这老亢头是不是故意如此。

  渠骁也道:“我听说一件事儿,唐人的学堂,蒙学堂,不仅教读书识字,还教打算盘、看账本儿。”

  曹文是当时就跳了起来:“真的假的?”

  “真的。宣徽府,知道不?”

  众人点点头。

  “专门替女王打理产业的衙门,每年要拿出一个亿的牡丹币,就为了贴补蒙学堂。而他们的蒙学堂的小学生,七岁入学,学七年,出来正好十四岁。若是家里有钱愿意供给,那就继续学,日后科举做官。家里没钱供养的,则自己出来做工,攒够了钱,想再入学堂深造的,可以继续入学堂。这蒙学堂的钱,一部分是国库贴补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女王的私库里出的。据说女王最艰难的时候,欠了近九个亿的外债,依旧没有减这里的贴补。”

  曹文是迟疑了一下,道:“华夏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女王怎么可能……”

  “这是真的。据说,博陵公主已经在京畿一带收养孤儿,让这些孩子在蒙学堂里读书了。”

  “不要钱?”

  “对,不要钱。不止如此,听说唐人的法令,对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提供食物补贴。用跟银票一样的代金券,可以在宣徽府下的铺子购买食物。”

  “竟然还有这样的好事儿?”

  “是。一个孩子,一个月约莫能够拿到三百钱的食物补贴。”

  “那,那可是很了不得的数字呢。”

  在座的人都是生意人,听到一个孩子一个月三百文的时候,立马开始计算了起来。要知道,这年头,一个大人累死累活一天都未必能挣到十文钱。一个孩子一个月就三百文,那五个孩子,一个月就是一千五百文,一年下来,那就是十八两银子!一个中等之家一年累死累活,也不过是挣二十两而已。

  曹文是忍不住道:“唐人女王可真是大方!如果生一个孩子就能白得三百文,只怕那些穷汉都会拼了命的生孩子。”

  不能说这位女王不爱民,但是这样的政令,就是曹文是都在担心,这样的政令会不会抽空了女王的宣徽府。

  范家那位代表终于开口了:“据我所知,这个标准,比唐国国内的补贴标准要少很多。”

  渠骁道:“少不少跟有没有是两回事儿。对于我们华夏的农民来说,一个月三百文已经不少了。之前雍正爷的摊丁入亩,让他们不用负担那么多的人头税,所以从雍正朝开始,大清的人口才开始飙升,官方数字首次突破了一万万大关。若是这唐人女王如此贴补天下百姓,我一点都不怀疑,不久之后,这天下的人口,会突破四万万大关。”

  曹仲建道:“原来如此,怪不得,我听晋阳公主府的长史说,朝廷要修铁路还要综合治理黄河呢。”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就是今天的事儿。我就是走得慢了那么一点,所以听了那么一耳朵。”

  在场的人的神情立刻轻松了起来。

  “傻子,人家是故意说给你听呢。”

  对于这些晋商而言,这唐人朝廷不跟他们要钱,他们心中还是没有底,但是人家用这样的方式透出消息来,对于这些晋商而言,反而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儿。

  不就是摊派吗?

  这个他们熟!

  那些满清鞑子的官员,不就是经常找他们要钱的吗?这天底下能用钱办成的事儿,都不是事儿!

  六家的家主立刻碰了一个头,交换了一下意见,然后约莫说了一个数字。

  比方说,之前嘉庆到太原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只想借十五万两银子的,但是曹家干脆就给了四十万两。这就是曹家的财力。曹家既然能给嘉庆四十万两银子,那么给唐人就不能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