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怀疑的,也有激动的,毕竟兖州鼎出世的事情实在是太过玄乎,让人不敢相信。
然而如果兖州鼎真的出世,必定是要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到时候他们必定也能位列其中,也算得上是青史留名了。
更何况这留的还是好名,毕竟兖州鼎乃是国之重宝,从来都是有德者居之。
兖州鼎出现在庆安帝治下,放在外人眼中,只能说是庆安帝英明神武、雄才大略,而皇帝英明,自然少不了良臣辅助,皇帝留下好名声叫后人传颂,大臣自然也是免不了得上一句赞美的。
这不正是他们为之努力一生的目标吗?
一想到这里,众位大臣们都有些心情激动,情绪起伏难忍。
不过他们到底是掌控着一国权柄的顶尖聪明人,到他们这个年龄,也早就把年轻时的冲动给磨掉了,因此很快他们就从着诺大的诱惑中回过神来,意识到这件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好处是有,还是天大的好处,然而也有风险。
万一只不过是陛下为了增添自己的光彩所造的假物,要是哄骗住世人也就罢了,要是没能骗住,叫人揭开了,那可就是天大的丑闻了。
便如汉武皇帝,年轻时是何等的英明神武,后人评价时便觉得他有些穷兵黩武,却也不得不赞一句千古一帝。
而他晚年的所作所为却叫人诟病,将他早年间英明神武的形象损伤了大半,至于元鼎这个年号更是成了后人的笑话。
皇帝被人笑话,难道他们这些臣子就能够独善其身了吗?
同样是为了名声,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结局也完全不一样,由不得的他们不纠结。
然后很快他们原本动摇犹豫的态度慢慢的坚决了下来,终归他们都不是那么的淡泊名利。
毕竟要真的是有隐士之志,不看重身外之物,他们早就归隐山林,逍遥自在了。
可偏偏他们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一辈子,好容易爬上了高位,说他们一点名声不在乎那是根本不可能。
更何况,一旦把皇帝受上天眷顾的事情落实下来,他们也能够从中谋得好处。
便是不为了他们自己的身后名,为了家族,为了子嗣他们也是要拼一拼的。
这时,就连刚刚还在想着怎么劝住皇帝,将他导入正途的夏庆阳也在心中想起了自己家中的两个儿子。
要是真的确认了兖州鼎出世,这种国之重宝现世,是要大封天下的。
尤其是他们这些天子近臣按例都是有加封的,不过到了他们这种地位,再往上便是三公了。
除非哪天他们病重的快要死了,又或者是老了,干不动了,准备辞官回家,又恰好得皇帝恩宠,这才能够被加封至三公之位,否则平常是想也不敢想的。
他们本人无法加封,肯定是要荫封到儿子身上,不为别的,便是为了他们的儿子,他们也是要冒险一回的。
哪怕他们是人人都要羡慕的阁老,却也是有私心的。
因此他们很快便都在皇帝慷慨激昂的安排中保持了沉默,毕竟陛下一定要做的事又怎么是他们这些臣子能够劝阻得了的呢?
正说着话,门外的小太监突然进来通报,原钦天监监正,太上皇曾亲叫过老神仙的周老先生求见。
屋里的几位大臣们相视一眼,都不由得露出了笑容,赶在这个时候过来,可不免也太巧了呀。
看来陛下已经将这位老大人说动了。
能教这位老大人出动,哪怕是假的呢,有他站出来说明,以这位老大人在民间跟王公贵族间的名声,便是假的也能变成真的。
这位老先生可不是当年汉武帝信宠的那些骗人的道士,而是真正有才学的易家高人!
有他,这事已成了大半!
果然,周浦也早就得了皇帝的交代,说的与贾蔷的话一般无二,只说他昨夜得上天御下,有宝物出世,陛下德行感动上帝,可得之,因而有信,当派遣使者迎接宝物入朝,不可辜负上天恩德。
皇帝闻言喜之不尽,一面叫大臣们商讨使者人选,一面又忙不迭的叫人去请几位有名的大儒过来,这个举动又叫大臣们心中放心许多,能叫陛下如此有信心,说不得是真的呢!
☆、迎接宝物
京城从来不缺新闻,而京城百姓尤爱热闹,特别是朝廷上的热闹,无论是王公贵族在朝堂上闹出来的动静,还是皇宫后院贵妇人们的隐秘之事,都是他们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