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大考古家_作者:庭外红梅(88)

2018-09-11 庭外红梅 红楼

  庆安帝此时正在读书,最近送上来的奏折多半都是谢恩或者歌功颂德的,这种奏折,初时看或许还会高兴,但是看久了也难免厌烦。

  更何况庆安帝这人一向看得很清楚,知道这些人不过是为了讨好自己,于国于家无益,他深怕自己沉迷于这种歌功颂德之中,忘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因此便很克制自己,不许自己再去看这些东西。

  而这几日送来的基本上都是这些,便是有什么事情官员们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触霉头,瞒着还来不及,哪会在这种大好时候说坏事呢,这不是成心找霉运吗?

  庆安帝又不耐烦去后宫应付那些莺莺燕燕,前些时候又被几个皇子之争吵得闹心,因此也不愿意召见他们,思来想去,便去了御书房看书,想清清静静的呆一会儿。

  这会儿听到几位阁老都来了,他心中有些讶然,按理说最近这些日子应该都是很清闲的才对,能叫几位阁老同时前来必定是大事,难道在兖州鼎出世这种好日子竟然有什么乱子生出吗?

  想到这里,庆安帝便坐不住了,他连忙叫人唤几位阁老进来,颇有些急切的问道:“可是出什么大事了?”

  刘全章只从语气便听出了庆安帝的担忧,这也是他当初轻易转投庆安帝的原因所在。

  或许庆安帝天资所限,并不如太上皇那么会玩弄权术,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帝王。

  然而对于臣子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愿意自己的顶头上司太过心机深沉,高深莫测。

  更何况庆安帝有个最大的优点,便是他是真心把百姓放在心中的,而不是像太上皇那般只把百姓当作手中的工具,这一点,只从兖州鼎一出世之后民间至今没有怀疑过其中的真假便可以看出庆安帝究竟有多受百姓的拥护。

  周浦那老头的名声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是更多的却是因为庆安帝这些年施行仁政,百姓从中受到了益处,便觉得庆安帝是好皇帝。

  而皇帝能够得到上天的奖赏,便意味着这位帝王统治长远持久,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好日子,这自然叫百姓的心动,也因此发自内心的欢迎。

  任何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臣子,都愿意遇到这样仁厚宽容的皇帝,所以哪怕很多人认为他两面三刀,他也愿意背着骂名来辅助这位皇帝。

  “陛下勿忧,微臣此来乃是为了一件好事,一件仁义之事。”

  听刘全章当这么一说,庆安帝的心就放回了肚子里,因此他便露了笑容,问道:“哦?可是那县又出了孝子贤孙?”

  作者有话要说:  从内科转去了急诊,才去了两天,感觉自己的承受能力大大提升,第一天碰到一个被高压线电到的病人,人还好,还能说能笑得,但是整个腿烧伤特别严重,皮开肉绽的,没一块好皮,特别吓人,差点吐了!第二天来了个老大爷,喝了几两酒开了个三轮车上路,结果撞树上去了,送过来的时候整个鼻子都是血,因为他是用卫生纸捂住鼻子,我还以为只是鼻子出血,结果清洗了一看,半个鼻子直接被削掉了,鼻唇沟那里一个两三厘米的大口子,上嘴唇在下面耷拉着,特别恐怖!!但是又不好表现的特别怂,只能面瘫脸装淡定,不过我觉得再来几次我就不用装,而是真淡定了。

  ☆、劝诫

  祥瑞之事一出,为了配合皇帝,不少地方官员上书,说当地有祥瑞出现,乃是感受陛下恩德,上天降下回应,除了灵芝白鹿外,还有就是贤德之人。

  毕竟灵芝白鹿或许还会被人诟病,但上报当地有名的贤德之人本就是地方官员的职责,也是政绩,这种消息上报之后不但能讨好皇帝,也能为自己脸上贴金,而且比起所谓的灵芝白鹿来说也更加稳妥,便是陛下不喜,这种事面上也是没错的。

  庆安帝近些时候可是看了不少这样的消息,不过能叫几位阁老同时过来的应当更加不凡才是。

  刘全章闻言笑了笑,道:“倒也能称一句孝子贤孙,陛下一看便知。”

  说着刘全章将奏折递给了秦良,由他转交给皇帝。

  庆安帝万分好奇,他接过奏折一看,脸上的表情又是感叹,又是欣慰,毕竟贾蔷是他一手推出来的人,贾蔷表现的好,他脸上也有光。

  “果然当得起一句孝子贤孙,不愧是两位老国公爷的后人,颇有乃祖之风呐!”

  既然当初皇帝将祥瑞之事按在了两位老公爷身上,而两位国公爷既能在死后被□□带在身边,显然是忠贞之臣,不管这是不是胡编乱造,但既然皇帝已经开口承认,那么这两位国公爷便是朝臣的榜样,庆安帝开口说贾蔷有乃祖之风,这自然是大大的赞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