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特罗伊……真是美丽的名字。”他咀嚼着她的名字,舌头在口腔了轻轻震动,仿佛连心弦都被撩动了一下。
他热忱的看着刚到他腋下高度的女孩,快活的蓝眼睛里充满了喜悦与爱恋。
女孩被这个英俊男人的火辣辣的眼光看得有些不好意思,她抱着花盆的手紧了紧:“杜鹃。我的中文名字。”她低低的用中文说着“杜鹃”两个字。
尼古拉斯当然没有听懂,不过这不妨碍他牢牢记着它的发音。
作者有话要说:
里面的很多东西并非杜撰,以下作为备注:
1、丹尼尔·布恩,西进运动中的著名人物。
2、越过阿巴拉契亚山的肯塔基州,这个州是丹尼尔·布恩英雄一生的重要注脚。
3、让自由之光照耀世界!这是俄勒冈大学的校训,这句话闻名世界,尤其在西方。
4、“到加利福尼亚去!到俄勒冈去!到西部去!”Go West!到西部去,这是几半年前西进运动的最响亮的口号,而美政府后来有出台关于开发西部的政策,曾具象化这个口号:到加利福尼亚去!到俄勒冈去!
5、《Do Not For Sake Me》在那个年代很红的一首歌。。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听到。
6、关于西部牛仔的服装,有朋友问到牛仔裤,其实在最开始牛仔,穿得并不是牛仔裤,而是皮套裤。
7、牛仔们的生活被电影浪漫化了,真实的牛仔生活的并不像电影里那么悠闲与豪迈。他们风尘仆仆,多数时间都过得很辛苦,不过,牛仔独立、乐观、开拓、奋进的精神永远不变。
以上。
谢谢。
第40章 番外:杜鹃(二)
尼古拉斯改变了行程,告别了约瑟夫和布雷恩,一路跟着杜鹃去了洛杉矶。
杜鹃最初并不知道他是为她而来,只当做是顺路。
“你们要去哪里……哦,洛杉矶……那里很不错,我一直想去,能和你们同路么……”尼古拉斯的说辞虽然听上去无比虚假,但杜鹃相信了他热情的蓝眼睛。
杜鹃的祖父是在祖国的一场持久的战乱中避祸到台湾,然后到了她父亲这一代,本想回到大陆,谁知道又因为一场政治动乱而改变了行程,辗转来到美国。
作为一个品行高洁的艺术家,心思细腻的父亲在美国的生活虽然安闲,却一直为自己懦夫一般的选择而感到抑郁。他惯常做的就是泡上一壶茶,在袅袅的水雾中,恹恹的在书房翻看报纸,然后为他多灾多难的祖国心痛。他的一些绘画作品也从早年积极向上的风格变得压抑晦暗。
他只有杜鹃这一个女儿,杜鹃出生的时候他刚刚买好前往美国的机票,面对新生的女儿,他脱口而出:“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就叫杜鹃吧。”恰好他又姓杜。
可是杜夫人却不怎么喜欢这个名字。自己辛辛苦苦生下的宝贝女儿,起了这样一个寓意哀切的名字,怎么看怎么不吉利。虽然出身大家的她不想违背丈夫的意思,不过身为一个园艺师,她却有自己的理解办法。
从杜鹃刚刚懂事起,母亲就一遍一遍告诉她,杜鹃不是鸟儿,而是花,并教她读“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药皆嫫母”的诗句。
杜鹃从小随了母亲,喜欢侍弄花草,尤其是杜鹃花。
虽然那个时候,杜先生的画作和展览是全家几近唯一的收入,不过祖辈传下来的家底让杜家过得颇为宽裕,哪怕在洛杉矶,也算得上中等水平了。杜先生夫妇又只有只一个独生女儿,自然宠爱非常。
杜先生甚至拿出一笔资金供她养花。她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满了鲜花,各种品种的杜鹃花就占了一大半。
幸好杜鹃生性温和,杜夫人也是很会教导女儿的人,因此并没有养出一副骄纵的小姐脾气,只和花朵打交道的杜鹃甚至有些单纯。
17岁的美国女孩早就不知道换过多少男朋友了,而同龄的杜鹃,对待感情却仍然是一派懵懂的样子。
而这一点对于尼古拉斯来说,或许算不上什么好事:尤其是他死皮赖脸的缠着她半年之久,从各种方面来旁敲侧击,最后只换来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叔叔”的称呼。
尼古拉斯僵硬着脸告诉她,自己刚刚26岁,杜鹃总算明白自己的尊敬似乎不太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