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云裳很少听到秦王的政令,若是知道什么大多数时候也都是由秦王讲述给她的,故事由当事人亲自说自然会做一些美化,故此每次听到她都不怕,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
但是又经由外人去说难免有失偏颇。
比如现在,百姓在外面议论。
“某家中一共有竹简三十卷,现在只余下十卷。”他的声音里带着可惜,“听说官府已经运出去十几车灰了。”
“听那王二说吧,他是信口开河,一个竹简才多重,上面又有几块木头,加在一起还顶不上一棵小树枝。”
“你还别不信,我还真看着,那些灰都被沈大人拿去家里撒到地上了,来年长出庄家一准的好。”
几个人又说了一通这位大人,说这大人不厚道,自己一个人把灰都用了,大火人人有份,不应该人人地里都有份吗?
私底下如此声讨一番,几人最后气不过,想让人去问问这沈大人是什么个意思。
焚书坑儒,在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件大事儿。
云裳也是听了好一会儿,才听出来是这件事了,其实秦王前几天说的时候她就隐隐有这方面的感觉,但不怎么确定。
没读过比较权威的历史,云裳关于秦王的知识一半是道听途说来的,一半她这几年陆陆续续从秦王这里吸收来的。
从前还以为焚烧书籍一件事情会得到很多人的批评,搞到最后民怨沸腾,不想原来市井里面居然会因为一堆灰争论一番……
不一会儿又有人用极为羡慕的语气说:“西城那边起了一个大宅子,也不知道是谁家的。”
咸阳城这几年的土地价格是越来越贵了,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大房子,就算买得起那一片地,也未必能盖得起,现在这样一个房子横空出世,很是夺人眼球。
几个人艳羡感慨了一番,猜测那也许是哪家很受宠爱的公子王孙,也许是最近有哪个商人发了大财,也许是哪家要迁移宅院了。
不一会儿邻桌的一个少年坐过来,“我知道建房子的那老爷是谁!”
他一句话成功夺得了几人的注意力,云裳放下手里的茶水,漫不经心的吃着点心,听几人说话。
那个少年先不肯说,在众人说了几句好话之后才开口,“那可不是一个什么贵人,听闻是一个发了横财的!”
天降横财,首都买房!几人大惊,然后非常羡慕,眼睛火热,催促那少年人。
这时候少年卖起了关子,开始说:“我前天随着大兄去给那人家打床架,可是看清了房子什么样,窗子上都是白绢布,光一透进来,亮堂堂的,要知道这东西可不禁用,顶多几个月就得换一次!还有那个瓦片,边边角角居然镶嵌着琉璃,飞檐上面居然还有黄金雕刻成的瑞兽!”少年捂着胸口,一副呼吸不畅的样子,显然也是被那房子的排场惊吓到了。
“小哥你知不知道那人是谁?怎么建得起这样的富贵宅院?”一人询问,几人催促。
“听他家的管家说,这人叫卢生!现在经常往皇宫去,每次回来都带一箱子金银!”他语气一变,看着一个方向道:“这人不是就来了!这是卢生!”他用气音说。
几人的视线都集中到了一个方向,那里是两个穿着锦衣带着金冠的年轻人,二十来岁,很是华丽高傲的样子。
这人看着是不是有点儿年轻,几个人同时想道。
第120章 可怜大王
卢生就在大厅坐下, 要了酒菜,他身后的几个跟班友人和弟子一起给他倒酒。
倒酒之后又是一阵吹嘘恭维。
现在正是饭时前后,大厅里的人不少, 几人说话的声音几乎所有人都听得清楚。
再看这几人行动招摇, 穿衣不俗,刚刚又有人知道卢生得了一笔大财新建了房子。
人们没有不耐的, 反而竖起耳朵听八卦, 更有大胆的在卢生几人推杯换盏之后上前搭话。
卢生几人浑然不觉自己已经被人推到了戏台上。
他身边的是侯生, 二人从前哪里听过这么多的恭维话, 此时有饮了几杯美酒, 便有些飘飘然。
刚刚凑过去那个胆子大的是个能说会道的,几杯酒之后卢生带来的一行人已经当他是好友了,亲热得仿佛是对亲兄弟一般。
他见气氛差不多了便问卢生,“小人见西边起了一座豪宅,屋子高高,瓦片仿佛都带着光,听匠人说是镶嵌了琉璃金玉?”他看着卢生,眼中全是仰慕之态, “小人在咸阳城经营了几十年, 从十几岁就开始做生意, 如今才得了两间青砖瓦屋, 一家老小才仅仅得了温饱,远不如您年少有为。不知老爷是从何处得来的财路?旁的做不到,小人跑跑腿还是使得的, 望公不弃,也好叫小人挣几个钱过了今岁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