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掌中珠_作者:掌中珠(101)

2018-07-10 掌中珠 红楼

  廖知拙躬身行了大礼,正色说道:“老将军一家三代,驻守我国北方门户,数十年来十多男儿战死疆场,御敌于国内之外,小子敬佩万分。如今我随贤王起兵,欲驱除跶虏,复我华夏,强我国力,扬我国威,老将军可愿改投明主,不再为异族镇杀汉家子民?”

  荣老将粗糙的脸孔看不出什么神情,只两双眼睛好似喷出怒火,他冷哼一声道:“那许家小子,祖辈原是先朝将领,当时当朝入驻中原,也不曾见他抵抗一二,就跪地投降,可有半分血性。如今时隔近百年,正值休养生息之时,他却兴兵作乱,岂不是因一己之私,令天下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如此不顾大局,岂是明主?”

  廖知拙听他此话,争辩道:“当今天下本已民不聊生,强虏统治几十年,软硬兼施,一面打碎民族筋骨,一面怀柔愚化百姓,照此,再过不了多久,恐怕我们就会当甘愿为奴为婢,为羊为犬,永世不得翻身了。”他见荣将军眉头紧锁,似有深思,于是努力劝道:“汉王许伯槐,天资聪颖,性情坚韧,卧薪尝胆二十年,以兵起事,非为个人权益,实为天下人福祉。军规三十六条,军纪严明,勒令官兵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赞许,岂非明主?”

  荣将军沉默不语,良久,他仰头长叹道:“你所言,我岂有不知,汉王之人,我也略有所闻,若传闻属实,确实令人敬重。只可惜我们各为其主,我若叛降于他,怎不令人想到吕布这样的反复小人?”

  “荣将军不必多虑,虽说忠臣不事二主,但也要看这君可是明君,您归顺汉王,既非贪生怕死,也非为个人私利,反而是为民为族舍名弃生,岂非大英雄哉?”廖知拙衷心希望这老英雄能够思虑清楚,不要过于执拗,否则今日此事难了。

  荣将军来回踱步思量,终于停在廖知拙面前,说道:“既如此,就听你的。”他又指着一旁不能动弹的青年说:“如今我满门上下,只有这一子,你先带他离了此地,这里掌兵的不是我的部下,我所带领的亲兵数万,还在东洼野主营,待我今晚归去,便和你以烟花为号,带兵归顺。”

  廖知拙不疑有他,点头带了荣将军之子荣域出了古楼堡。谁知,最后等来的却是敌兵的援军,己方受到内外夹击,伤亡惨重,幸而一日后,文仟礼帅兵前来援助,方得成功。

  廖知拙深知是自己的失误,愧疚难当,请辞谢罪。主帅翁同知明白他心结,又加上收到汉王指令,暂停攻势。于是接下来整个冬季,可能双方都会僵峙着,不会有大的战役,所以就暂且将他军权收回,令他休假二十天,归来后戴罪立功。

  林黛玉听到这里,才明白他为何现在回来。她本想劝慰他,但心中明白,人道理都懂,只过不去自己心中的坎儿,这事还需自己想通了才好。于是,她调转话头问:“那么你怎么会带回个这么小的婴孩来?”

  作者有话要说:  打仗的究,千万不要细究,都是编的,另外,火器也有,但都不是最新型的,许伯槐还有两个金手指没用,一个就是改良后的枪炮,还有一个暂且不提。

  廖知拙失策,有两点,他不够孬,直接将对方砍了就了了,他不够滑,被这个老狐狸给骗了。不过后文还会提到荣老将军的心思,他动心了动心了。

  啊啊,还有两三章的样子,存稿就全部完结了,当初预计15-17万,谁知写得拖沓,很简单的情节,就不能快速收住,o(╥﹏╥)o

  写得不好,也不敢求大家收藏了,新文写好了大纲再说吧,可能会是古言,披着修真的壳。

  谢谢啦~~

  ☆、温情

  “他父亲就是柯义方,也就是我们定亲那日,曾来祝贺的那个副将,他本是柯家义子,与养父母有隙,愤而来到广州城内单独过活,家中只余一有孕的妻子。”

  廖知拙顿了一下,方继续说道:“那日他死于战场,临死前托我照看他夫人,故而回来的路上,我到往他家中,谁知他夫人恰巧收到军中送的抚恤金。她临盆在即,听闻噩耗,心惊之下,早产一子,我极力救治,却回天乏术。最后,只能简单葬了她,携带着这孤婴回来。”

  林黛玉听了,知道他心中更多了一分愧疚,只得安抚道:“正好我在家中孤寂,可让这小家伙给我作伴了。”她想了一下,为了减少他心中的歉疚,建议道:“不如以后,我们就认他为义子吧,将他视若亲生,尽心抚养他成人,也算你身为朋友的一番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