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_作者:青律(121)

2018-05-26 青律 爽文 甜宠文

  “那便要同驱除鞑虏之事一起讨论了。”虞璁挥手道:“倒时候再慢慢讲给你听——那信里还说什么了?”

  杨一清点了点头,又开始讲西北一带的情况。

  这晋王开了个头,宗亲们便风声鹤唳,各自跟相熟的老亲戚们递着消息。

  事情自然就一路风传,很快各省的藩王都知道了这事儿。

  晋王肆意敛财,那他们哪里敢善罢甘休,如今有的宗亲哪怕与藩王交情甚好,都主动把家里的金银财宝齐齐交上去,美其名曰贺寿之类的。

  “臣那日去了趟刑部,听了这么一桩案子。”杨一清一想到此举收效颇快,不由得笑道:“据说京北哪个省有宗亲子弟习惯强抢民女,已祸害了五六十人之多,待明誉令一出,那衙门里的大人直接把他绑去了京城,现在正在核审此案。”

  难怪陆大人最近都忙的没影,恐怕锦衣卫那边也要帮衬一二,好尽快结案吧。

  “不要一个个押去安徽凤阳,”虞璁嘱咐道:“如今能省钱就省点钱,四个月一送,抓来审好的都攒着一起押过去。”

  黄公公又为杨一清续了茶,皇上也思索了一刻,关切道:“科举之事,现在怎样了?”

  这件事他交给了杨一清主管,虽然杨慎现在忙着修撰书籍,但也会帮忙提供参考书目。

  “陛下,已经准备好了谕旨,马上要发往各地了。”

  “好!”

  摆平了一众老官僚之后,科举改制的事就迅速的提上了议程。

  皇上之前觉得开会效率太慢,特地普及了几个概念。

  这递交消息不能一个个都上,要小组开会总结好递给上级,上级们总结好小组的意见再递交给自己。

  而且表格制度也随之流传开来,凡作报告必须附表格说明,让人有能够参考和借鉴的资料备用。

  一月末到四月,这乾钧堂和旁边几个会议室几乎每日都人满为患,朝臣们讨论来讨论去,终于定下了改革的法子。

  从此以后,这全国考试都分文理,不论是乡试会试,都分科而考,并且这考的书,都将有指定的数目。

  经部那边已经批下了银子来,将专门成立一个全新的皇家印书局,将所有可用作参考书的资料都大量翻印,并且低价格发往全国,供考生们浏览学习。

  这次的谕旨里将提示,参考书籍十年一更新,但考试范围不会变动过大。

  理科主要是数理应用,文科则是在以往的基础上修改了策论的比例。

  这次谕旨下达的时候,还将附带几份样卷,供各地的考官们来参考。

  考试时不可以使用样卷,必须改掉所有理科卷子上的数字,以及誊抄相关的新结果,事后要封存再交至宫廷,用来再次审查和备份。

  此外,国家会严打作弊之事,一旦查核确认,涉事考生禁考十年,考官则直接贬为庶人。

  虞璁想了半天,知道哪里不对了。

  现在的大明朝,不仅没有配套的官制学院,就连最高学府和政治机构也是紧密相连的。

  在自己没有改革之前,国立大学就是国子监,不但要负责教育这些最高层次的学生,还有各种文件需要编撰入库。

  现在就应该分文理二院,专门用来研读学习。

  那些在工部通过最终测试的,自然可以发至京中或者各地的工程部门——虽然他早就忘了地方的那个机构该叫什么。

  但无论是桥梁房屋,还是工程水利的修筑,都值得被进一步的重视。

  如果学院能够分开,而且建立不同的专业,那么未来至少在研究和创新上面,会有更多的惊喜。

  ——当然,这些都是要钱砸出来的。

  建学院要钱,科研经费要钱,科研场地也要钱。

  如今京城越来越有外扩之势,往来京门的商人也越来越多。

  未来显而易见的便是,这流动人口会不断上涨,城墙必然要新筑一圈。

  哪儿来这么多钱啊。

  如今自己当了皇上,反而才感受到穷鬼的真实心态。

  哪!里!都!缺!钱!

  -3-

  皇上趁着杨一清喝茶休息的功夫,想来想去,把自己最近的这些琢磨都一一说给他听。

  杨一清第一反应就是,这够缺钱的啊。

  如今开放海贸的事情忙得经部海贸司的人快疯了,就连王大人钓鱼那都是偷着出去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