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_作者:青律(147)

2018-05-26 青律 爽文 甜宠文

  要知道,越是SSR越要费心思养啊。

  也只能庆幸,自己能给他们尽可能的教育资源和眼界。

  等这批培养完了,再慢慢等小张同学小徐同学来北京吧。

  “朕知道了。”虞璁闭上眼,深吸一口气道:“先看看文科的答卷情况吧。”

  皇上连着十天没有上朝,三司五寺七部反而工作效率都提高了不少。

  一方面,确实是工作时间增加了,能处理掉的事情增加了许多。

  另一方面,皇上据说又开始神出鬼没到处巡查,连平日歪在太师椅上打瞌睡的头头们也不敢乱来,全崩出一派紧张的样子。

  如今一条鞭法正式颁布,开始往全国扩散,刚好就可以辅助京畿已经回收的庄田丈量清算,全部都记载入簿,方便核查预算大致的收成。

  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接连而至。

  好消息是,有个清廉的官员向工部提供了一处空置的仓库,让他们更方便的改装成所谓的冥思库,眼瞅着还有四五天就能到位运行了。

  坏消息是,之前派出去的暗使,已经回来了大半。

  从嘉靖元年到七年,一共有多位各地的巡抚、监察之流报了信,说是大灾饥荒,请求免税赈济。

  当时的皇帝一挥袖子,统统允了。

  虞璁去年多了个心眼,吩咐派多人去各省看看,把情况全都通报上来。

  这一查不要紧,还真就逮到谎报灾情的了。

  所以说没有照相机和飞机卫星这种东西,对政治的监督也不太方便。

  皇上直到见到这些使者的时候,才终于想起来自己去年干了些什么。

  “真是胆子颇大啊。”他嘟哝了几句,示意暗使们都去经部农业司报道,让专人把所见所闻都抄录下来,等合计清楚了再行定夺。

  当时设计这件事的时候,特意怕他们串通行踪口供,收受贿赂,便让不同数量的人,在不同时间去不同的省,但每个省市至少有三个人去查看情况,这样回头等陆续折返以后,就能揣摩出大概的情况。

  可是如果收成颇丰,还继续哭穷要粮的话,真的有些恬不知耻了。

  值得一提的是,北田的台田模式,和南田的上农下渔模式,早在四月末便已培训给各位巡农使,让他们带着宫廷画师绘好的画卷,去指定的各省进行反复宣讲和介绍。

  为了保险起见,虞璁还让衙门里多写点圣旨,再让鹤奴帮忙盖几个章,让他们当一回天子之使,跟各地的官府也打声招呼,更好的推动新模式的发展。

  有时候,巡查真实情况的暗使会正巧碰见在宣讲这新模式种种好处、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巡农使,也会把相关情况记录在案,回京以后如实禀报。

  这样一来,农业的改革当真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又润泽苍生。

  农民们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从来没见过朝廷这么认真的劲头——甚至连官吏们都没见过。

  从前上头颁布个什么旨意下来,那都是不轻不痒的讲几句,完事还要拿了赏银,甚至吃好喝好再走。

  可如今来的一批批巡农使,那都是带着皇旨和画卷,一个村一个村的讲过去。

  虞璁当时有意重视这件事情,拨了不少银子,吩咐农部的人将他们系统培训一番,还一人发了个簿子,让他们到了每个大小村庄,都找人在听完之后记名画押,方便日后回访查看。

  有银子赚还有人监督,这一两百个人哪里敢怠慢,自然是以京城为圆心缓缓散开,带着盘缠一路讲一路签名册,生怕漏了一个村庄。

  皇上可说了,他们这些讲过的地方,将来如果收成好了,自己可是有提成的。

  如果某个地方的新农耕风生水起,传来喜讯,他们这些教导农耕的人,可还有官做呢!

  这巡农使在接受培训的时候,不光要记住台田或者农渔模式,还要背下杨慎之前为他们整理出来的小册子,把灌溉播种之类的细节全都背清楚。

  一听说干得好有官做有提成拿,谁还不是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跟农民们不厌其烦的讲各种农耕之法,就连挑选种子方法都能颇有耐心的讲一下午。

  虽然广大地区的农民们不识字,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物。

  一见这巡农使简直跟天神一样,无所不知,还不厌其烦,几乎但凡收成好些的人家,都会给他塞两个馍馍,甚至留下来吃饭住宿,好多问些新鲜事情。

  这可都是皇上派来的!圣旨上面还有官印呢!